上善传媒客户端
梅韵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2-18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丁兆如


《诗经》里说“摽有梅”“墓门有梅”,这是对“梅”最早的记述。其后有名的典故,像三国时曹操的“青梅煮酒”,南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落梅妆”,其实都是孕育梅之韵的前奏。梅真正融入文人的情趣,是在魏晋南北朝,此后,经过唐的发酵,至宋达到了艺术的制高点。这个过程里,诗吟词赋曲和,使梅的天然个性与文人骨子里的优雅相和得妙趣横生,谐出许多雅韵。


南北朝诗人陆凯,是第一个真正咏梅之人,这也是梅第一次独立地作为主角被吟唱。陆凯在《赠范晔》里吟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岭南的梅花喻作江南的春头,托驿使带到长安。


唐朝大诗人王维《杂诗》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以白描的手法,寓巧于朴,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厚重素朴的情感。


“踏雪寻梅”讲的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与王维同作梅花诗,感觉王维总略胜一筹,于是向王维请教。王维说:“万千字辞任其用,诗之精灵在四周。”孟浩然听后深受启发,遂到深山里细观梅花,品其性格尝其气节。


梅之韵的味道,前期大致限于此类素朴之味。


到了宋代,文人们对梅的酷爱与赏识,到了登峰造极甚至虚化的地步。


宋人以浓艳为俗,视清淡为雅,梅花色淡气清,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标榜的度。陆游《梅》诗说:“逢时绝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卜算子·咏梅》里又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色淡气清,品格兀傲,恰泊合了高士之“得道”。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的也是这个理。杨万里更是圣手,《雪中观梅》竟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境:“小树梅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既非雪片催梅发,却是梅花唤雪来……世间除却梅梢雪,便是冰霜也带埃。”雪、梅浑融、相互烘托,“清”“洁”“寒”的特性突兀骤然。相较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张道洽“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对这个质这个度的抒意要直白得多。


梅影之疏,喻涵一种淡泊,是士人恬淡精神的暗示;梅之黢铁的老干,喻涵一种气场,是饱经风霜的对照,是人格坚贞的刻画;梅之瘦枝,横斜不羁,雕刻出一种筋骨,是才子桀骜不驯的一种象征。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高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疏影横斜”遂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写梅姿的诗也同样显赫,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影疏动,层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老干、影疏、枝横写得入木三分,无以复加。林逋宁肯放弃仕途,隐居孤山,愿梅妻鹤子,终了一生,可见其对梅的痴迷。陈亮《梅花》诗中用“疏枝横玉瘦”来贴切疏影瘦枝,也收到了异曲同工之美。想来,陈亮曾两次被诬入狱,如此的感喟也是诗言心声。如果说陈亮把士人的节气隐喻为疏影瘦枝,那么陆游《梅花》诗中“清臞难遣俗人看”就把士人才子写梅的目的透底给我们了。 


宋人的表现手法也匠心独运,以致后朝的效之者时有剑走偏锋,令人叹为观止。梅花色淡,枝干瘦,配合其环境的又是淡月、烟影、竹篱、劲松、清水、瘦竹、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相得益彰衬出了梅的“高标逸韵”(陆游《梅花绝句》)。耻于依附擅权大盗秦桧的扬无咎在《柳梢青》里说:“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汪士慎《题梅花》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扬州八怪核心人物金农《画梅》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这些意境极为飘逸。张道洽《梅花》更递上一层:“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之“雅淡”“孤高”,惟有虚心、有节、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真真的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这样的为梅添色、增香、拔傲,真是虚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意思的是,写出此景此境的人,多半是性情寡淡、行为乖张的民间隐士。


至于元和明,宋之续延。


元朝景元启的小令《双调·殿前欢·梅花》写得很诙谐:“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纱窗。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曲子写作者在月牙、梅影的清幽境界中沉醉艺术创作的痴迷情态,以致山妻怒嗔,可这丝毫也没有打破他画梅的艺术构思,不觉中已成了梅花的化身。想来这景元启该是个没有出仕的处士,其在元曲的文化海洋里也就是个粉丝的角色吧,竟也能字正腔圆地吟出“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豪气,把淡泊、飘逸、桀骜的底子坚持得一丝不苟了。


明代王谔的《踏雪寻梅图》,生动描绘了雪天深山寻梅的情景:一主三仆,顶风冒雪,步履维艰走在巍巍山体、坡石间。大雪覆盖下的两株古梅,主干粗壮,虬枝苍劲,疏影横斜,梅花点点。


点点梅雪峥雅韵,瘦瘦虬枝载操守。梅就这样被虚化了,变成了寄情咏志、申诉理想、虚化人格、道德操守评价的一个符号和载体。它是我们浩浩泱泱中华文化海洋里一颗璀璨又异类的珍珠。


编辑: 丁兆如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