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续坤
读书启人智慧,阅读增广见闻。如何读好书、读懂书、读透书?方式多种多样,路径千条万条。就我个人而言,就曾经诵读过、默读过、研读过,并且还素读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认为最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还要数“批读”。
“批读”乃“批注式阅读”的简称,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阅读方法,其最大的特征是边读边在书籍上勾画符号或者书写感受。提起“批注界”的集大成者,“奇人”金圣叹首当其冲,他曾立下宏愿,要评点“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以及《水浒传》和《西厢记》)。可惜中途因“哭庙案”而被害,仅仅完成了后两种的评阅;不过在他之前,人们读《水浒传》,多是将其当作史籍和散文来读,而金圣叹则将其划入了小说的范畴。当然,还有评《西游记》的李卓吾、评《三国演义》的李渔和毛宗岗;毛泽东同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手不释卷,《二十四史》亦留下了墨迹点点。
何为“批注式阅读”?简而言之,就是阅读过程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写下来。需要说明的是,“批”是“批”,“注”是“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
先说“批”。“批”是在文中奇妙处、动情处,就思想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效果、篇章结构等进行评点,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认同的情感。所“批”的位置大体分为眉批、旁批、总批三种,其中“眉批”在文章的天头处;“总批”在地脚或者是整篇文章的后面;而在精彩生动、意义深刻、关键性的词句、段落旁以及其他空白处的,则为“旁批”。
再说“注”。“注”是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文中关键处、疑惑处进行标示或解释。多数情况下,将曲线画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用圆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用直线标在需要着重领会的语句下面,用问号标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用分隔号来划分段落与层次。至于“注”什么,可以通过自己翻阅工具书等资料,查阅到准确的注音、释义、说明等信息,然后把查阅到的内容标注在文章适当的位置。
至于批注的方法,无外乎情感式、结构式、剖析式、联想式、质疑式等几种。金圣叹在批注《水浒传》时,将这几种方法运用得几乎是炉火纯青。且看他在点评英雄的“粗鲁”性格云:“《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这该有何等眼光,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需要说明的是,所批注的书籍必须是自己拥有的,借阅或调阅的书籍不便在其上批注。在批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深入理解文章,只有做到了融会贯通,才能在人物的对话中听出弦外之音,在环境的描写中体会味外之旨;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共鸣,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使知识不断地得以积累。
尽管受历史背景、欣赏对象、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批注的内容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阅读,因为审美标准本身就不是统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我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启迪灵魂,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妨多些“批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