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熙恩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盼春、迎春、争春、惜春、探春、思春、报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也赋予春天许多美妙无穷的悦心雅称,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数字命名的雅称
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汉班固《终南山赋》)“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唐李白《别毡帐火炉》)“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元宋方壶《斗鹌鹑·送别》)“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刘大白《春尽了》)
九春:古代把春季三个月的90天,按10天划为一春,这样整个春天就是“九春”了。“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阮籍《咏怀》)“其花似杏,而绿蘂碧须,九春之时,万顷竞发,如鸾凤翼。”(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志怪篇》)“瑶池疏润,演丽于九春;析木分辉,流光于千里。”(明代唐寅《金粉福地赋》)
以颜色代指的雅称
青春: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机盎然,一派葱葱郁郁,故春天也称“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青春”并非指人的青春期,而是指春天。“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明朝刘基《风入松》)“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楚辞·大招》)“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李大钊《时》)这些诗句里的“青春”,都是代指春天。
苍天:苍,青色。春天万物转青,故称。“春为苍天,夏为昊天。”(《尔雅·释天》)“苍天雨细风斜。小楼燕子谁家。”(黎廷瑞《清平乐·清明寒食》)
青帝:青帝为东方之神,又称春神,故借指春。“春为东帝,又为青帝。”(《尚书纬》)“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朝黄巢《题菊花》)
以气候特点命名的雅称
春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陈子昂《感遇》)“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初。”(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乐府诗集《青阳》)
艳阳:春天风和日暖,阳光灿烂,故又称“艳阳”。“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南朝宋人鲍照《学刘公干体》)“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杜甫《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之一)
阳春:我国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唐酒肆布衣《醉吟》)“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阳节:指阳春时节。“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唐张九龄《巡属县道中作》)
以动植物特点命名的雅称
发生:春天草木萌发、滋长,人们也踌躇满志,酝酿新生,故有“发生”此称。“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钱起《春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的《春夜喜雨》)
花月:本来指的是农历的二月,其时天气和暖,百花盛开,是春天最美的样子。“花月穷游宴。”(杜甫《赠汝阳王二十韵》)
兰时:因春日春兰盛开,幽幽然馨香一片,在兰花中流连的文人们又给春天起了个雅称——兰时。“欢友兰时往,迢迢匿音徽。”(魏晋陆机《拟庭中有奇树》)“与君兰时会,群物如藻饰。”(王琚《奉答燕公》)
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天有了“芳春”的雅号。陈子昂有诗“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山顶上的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陆机《长安有狭邪行》)将芳春的特点,写得入景入神。
莺时:春季为莺啼时节,世间也因这悦耳的声音,充满欢愉和生机,故有“莺时”之雅称。“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景物正徘徊。”(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暗想莺时似梦,梦里又却是,似莺时节。”(周邦彦的《无闷·云作轻阴》)
春天,是四季之首的名词,它与希望美好同在。除了上面提到的雅称,春天在古代还有“苍灵”“东陆”“淑节”“韵节”“软节”“天端”等诸多雅称。并且春天的每一个月份,也有自己的诗意之名。一月又叫陬月、孟陬,二月又叫令月、杏月,三月又叫蚕月、桃月。
这些雅称不但丰富了春天的内涵,也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宝库,是不可多得的一笔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