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贵
战国七雄中,魏国实力非同小可,曾以五万“特种兵”重创五十万秦军。可就是这样一方强势诸侯,却在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群雄逐鹿,此消彼长,乃兵家常事。问题是,笑到最后的为何是秦而不是魏?
我们知道,战国初期,魏文侯以李悝为相搞变法,拜吴起为将拓疆土,秦之河西尽归魏所有。秦简公、秦惠公屡欲夺回失地而未果,反被吴起攻入关中。秦孝公上台后,视河西被夺为国耻,颁布了言辞恳切、赏格诱人的求贤令:不论外来客卿,还是本邦臣子,只要你有良策能让秦国强大,均可授予高官,列土封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个后来成大事被封于商的公孙鞅才来到秦国。公孙鞅之所以弃魏投秦,是因为魏惠王既不了解他,也不看好他,更谈不上重用他,而秦孝公求贤若渴的诚意有望让他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说起来,公孙鞅并非离开魏国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自武侯末到魏国亡,有不少经世之才相继流失,如吴起、张仪、孙膑、乐毅、范雎、尉缭、信陵君等。这些胸有大略之人,或是被诬陷迫害,或是被排挤弃用,以致纷纷从魏国出走,成为他邦合纵连横的文武卿相。
想当年,魏国初立,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周边环境都不是很优越,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首位霸主,得力于魏文侯礼贤下士,并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对齐楚秦三强静则能制,动则能胜,其势远非其他诸侯可比,已初步具备平定天下的实力。
魏文侯诚信立国、尚贤任能的事迹成为明君治国的一个经典样本,一向为后世帝王所推崇。怎奈文侯的后继者未能善待人才,以致魏国百年霸业失去柱础和栋梁而破败。
从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来看,导致国家兴亡的原因非止一端,但基本要素就那么几条,而且,起决定作用的通常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人才流失固然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使魏国的运势由盛转衰却是不争的事实。况且,魏国失去的不是檩条和砖瓦,而是栋梁和柱础。
三国史学家谯周,在论及魏亡的原因时说:“所谓天之亡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吴起、孙膑、张仪、商鞅、乐毅、范雎、信陵君、尉缭这些响亮的名字,都曾影响过战国时局的走势,却未能得到魏国后继统治者的善待和重用,他们只好改投秦齐楚等诸侯国寻求用武之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魏国逼走他邦的高人都狠狠教训了魏国一把。这也说明,人才的流失不是单向的加减法,其后果具有逆向迭加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