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成物不毁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5-11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李显坤


从庄子的哲学角度说,如果成毁相伴,那么成就是毁,有成就有毁。


在佛山南风古灶,听解说员多次提到成工不毁一词,其意自明,无非强调工艺品制作耗时费财,极不容易。


王小波说过,吾诗已成,不可毁灭。看来在精神产品创作层面,道理也是如此。韩琪则言:“凡物之成毁,有时数存焉。”主旨是任何事物的毁坏,都有一定时机。


母亲见不得损毁东西,常说成物不毁,所言当然远未达到韩琪的高度。母亲的成物不毁,更多的是废物再利用。这已是母亲生活中的一个信条和习惯。


此前写文提过的母亲敝帚自珍的掉了盖的旧茶壶之外,虽说年年依旧物华新,但母亲屋里的旧物,着实不少。这何尝不是经历过物资极度匮乏年代的人,“物尽其用”是一种生存之道。


日常里,只要是还没有污损的旧报纸、塑料袋,母亲都会仔细地折好。还别说,真要包点什么东西的时候,手边一时又没有更为称手的物件,这可就派上用场了。


母亲卧室,靠门的床的对面,有一个壁柜,整齐地堆满了旧物。有一回,我翻找东西打开,还说过母亲:“我们小时候穿的衣物都在,还有这些旧棉袋,早没有用了,堆着尽占地方,我来清理一下吧!”母亲则说:“老话说了,成物不毁。这些虽旧,可都是全棉的,原来想留下给小孩作尿布的,现在我还有别的用处。”执意不让我清理。母亲一直觉得,家里满满当当,才有人间烟火味。我想,这不是母亲全部和主要的想法。


起初我想,这里的每件东西,都有一段历史,莫非这是母亲内心里的泣荆之情,欲将这些留做了一种念想?


读过一则报道,有相同之处。一名叫宋冬的人,把他母亲的一万多件不舍得的旧物,搬进了纽约艺术博物馆。他父亲去世后,他母亲通过不断收集物品来缅怀、填补一种精神的缺失。那场展览的策划人芭芭拉·伦敦说:“这种个人精神或许对于美国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这件作品以纪念碑式的体量揭示了人性和尊严,美术馆的观众可以从中发现日常生活之新的意义。”


时尚的巴黎人竟然对旧物也情有独钟。据说巴黎有旧物市场,可以出售经过消毒处理的旧衣物等,这样低碳环保,也可以让旧物的价值再次体现。有些人出售旧物并非为了钱,只是想为旧物有个好的归宿。有位优雅的女士出售了自己的旧披肩,赶紧叮嘱买主:“请善待我的披肩!”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旧物都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心不唤物,则物不至,人与喜爱之物似有一种感应。一件旧衣,长久肌肤相亲,就像我们的知心朋友。一本旧日记,曾记录着流年里的喜怒哀乐,收留了我们那么多秘密。虽然有的旧物不再具有大的利用价值,但其中的情感依然还在。


后来回家,见母亲把这些都拆成了布条,颜色单一的,被用来做拖把,颜色丰富的,则用缝纫机轧成了鞋垫。五颜六色的布条,拼接着轧成鞋垫,虽不及绣花的,也别有一番风味。费工夫之处就在于,一双鞋垫的拼接面,都是一致的。那些旧面袋的白布,则做了鞋垫的底面。后来母亲一次性给了我五十双,哪能穿得完呢?小弟来家里,我和他分,他便拿走了二十双。


前天收拾旧鞋,见有些鞋里还垫着母亲的全棉鞋垫,鞋柜里,还有十多双呢。可母亲去世已四年了,睹物怀人,手摸着经年以后的旧物,那缓缓挪过的阳光,温暖自面而生,将一直留在我心的最底处,感觉即便今年冬天再寒冷,双脚肯定是不会再受冻的。这种暖和,包括了我曾经的时光和将来的路程。


对每一个人而言,有关生活的记忆,常常与老物件有关。封尘已久的老物件是每一寸时光的印记,令人行走在时光里时,能够抚摸到有温度的旧时光。


编辑: 李显坤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