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虹
世事纷扰,人生苦短,凡事切忌“平均用力”,若不然,这里挖个坑,那里打个洞,到头来终究两手空空,难与梦寐以求的那眼“深井”相遇。阅读,岂非如此?
有这样一个故事,读来令人深思。巴菲特曾经指导他的私人飞机飞行员迈克·弗林特写下自己职业生涯的25个大目标。弗林特写完后,巴菲特让他圈出最重要的5个目标,把其他20个目标归入“不惜代价避免”的一列。他所指的避免是刻意避免。这也不难理解,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关键的少数”,为了做好“关键的少数”,必须抛弃“有用的多数”。
具体到阅读来说,抓好“关键的少数”,首要的在于保持应有的定力。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文化消费的选择丰富了,阅读对于许多人而言,早已不再像过去人认为的是“世间唯一好事”。如若留意不难发现,有的人喜欢唱歌跳舞,有的人喜欢到处走走,还有的人喜欢随时随地看手机刷视频,凡此种种,皆不失为每个人所中意的选择,只是,在日常眼花缭乱的选择当中,如果,不甘平庸者能够有意识地将阅读圈定为少数始终坚持的目标之一,每天或拿出整块的时间沉浸于文字给予的快乐,或不失时机见缝插针获得阅读零碎的欢颜;尤其是,对于像多数人欲罢不能的手机诱惑、酒局应酬等保持应有警觉,视其为“刻意避免”之列,那么,则可能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抓好阅读的“关键少数”,还需在相关内容上做出取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兴趣点,即便同一个人,也往往不免对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兴味盎然。对此,不乏有人放逐自我,别人关注什么自己就关注什么,社会热点是什么自己遂跟着追逐什么,哪本书热销自己也总是习惯于欣欣然追赶阅读的时髦,如此阅读姿态,或许不失为“有用的多数”,然而无论如何,难以称之为“关键的少数”。
在阅读内容上抓好“关键少数”,最好还是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于纷繁芜杂中有重点的圈定一两个主题,长期关注,纵深探究,争取形成一己之长,在阅读中把握目标,在不断掘进中体味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快乐与充实。而要在此方面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亦不能不注意方式方法。读书人梁文道曾撰文,建议读者更多地进行“精心的阅读”,“所谓精心的阅读就是你和这部作品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你不能征服它,它不能征服你,然后你和这个作品共同达到一个高度,然后你慢慢被改变。”我的理解,这是与不费力的阅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有难度,要专注,要调动起你已有的知识与理解力,踮起脚尖伸长手,努力够到面前这本书。面对持久关注的主题,一个人要是能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不断向个人认知的薄弱处,向自我理解的阻滞点发起冲锋,就能少一些阅读上的徘徊,多一分素养上的精进。
《老子》中有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阅读,善于抓住“关键少数”,果断砍掉其中的枝枝蔓蔓,拨开种种缠缠绕绕,使有限的精力、文化的养分向更有价值的地方聚拢,诚可谓“损不足以奉有余”,如此,才能真正打造一把稳固的阅读云梯,引导我们步步向上,得缘领略高处、远处愈益壮美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