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回忆高考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6-08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任泽建


我参加高考是1984年。高考前要参加预考,预考就淘汰了不少同学。我读文科,淘汰下去的同学会更多。班里不少同学,经历了“黑色七月”,却无缘大学考场,那该是人生之大悲剧。至今还记得有位姓胡的同学预考落榜后壮志未酬的遗憾落寞。


考前是没完没了的复习,背诵记忆……模拟卷不多,很难弄到,记得有一套天水的,感到很珍贵。那时的七月很热,没有蚊帐,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那时的七月很穷,没有肉鱼,没有补品;那时的七月很自我,没有家人的陪伴关注,没有电话,也没有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但,每一位同学非常珍惜高考的机会。


大家都自己管自己学习,教室里人不多,该讲的知识老师都讲过了,自由学习,整个状态看上去很散漫很自由。特别是地理、历史,背来背去,已经滚瓜烂熟。那时,我还算从从容容,没有什么紧张的感觉。


有时翻过操场的围墙,到荆河边上溜达,一面是看风景,一面也记背些书本知识。那时的荆河还是原生态的,没有改造的痕迹。


我们文科生的考点在滕北中学,新建的学校,周围是玉米地。考试第一天是下着小雨的。从我的学校到考试地点距离很远,没车,我坐着同学龙敦栋的自行车参加了高考。那天早晨在人民医院门前拐弯处吃了一顿煎饺,是对自己即将上场的犒劳。我的座位在教室的最后面,靠窗,一抬头就看见了窗外的玉米,翠绿翠绿的一大片。这绿,质朴安静,完全是村庄的庄稼的绿。


那年我的高考总分是479分。但,我的地理成绩、作文成绩几乎是最高分了,主要是英语太差(初中没有学过英语),数学也不理想,低于平均分。离一本线480分刚好差了1分。有些遗憾。那时,班主任老师劝我不要去上,再接着复读一年。但我还是带着喜悦准备着去上大学。


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1984年,文化生活还是贫乏的。我们除了课本,几乎没有其他的知识信息来源。老师只言片语的书本外的信息,我们视为珍宝。但,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憧憬,比现在还要强烈。


记得在等待录取通知的日子里,我独自坐车从枣庄到滕州。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似乎车厢是空荡荡的,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我写下了一首以七月命名的小诗。如今那首诗再也寻不见,只剩下岁月匆匆而过。


编辑: 任泽建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