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宁静人生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6-11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张光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人不能不学习,不然就无才能;无才能,就不能胜任工作,就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一切的总前提就是“学”。而夫学须静,志向也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领悟出了“宁静”二字的内涵,并因此成就了一番事业。看来,人,要想做成事,重要的是得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会在纷繁的名利诱惑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在每一个变故前“临危不乱”,才会“思而悠远”,从而成就自己美满的人生。这样说,宁静就是一种气度、胸襟、智慧、修养,它的内涵与外延,就是临危不乱、临乱不惊、临惑不迷、临迷不妄,临妄不贪,它是高智慧、高境界,也是大胸襟,大彻悟。


宁静是勇者的风度,智者的风流。三国人物关羽,破肉刮骨疗毒,犹自下棋、怡然自若,意志力坚强到令人惊叹,它是“猛将静如处子”别种的“宁静”;“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又是“文人温婉如玉、静而智利达”的另种风流“宁静”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强兵压境、头上飞机轰炸不已的情况下,仍然镇定不乱、谈笑风生,其临乱不惊,是王者风范“宁静”心态,更令世人佩服不已。


一个人是否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宁静,常常与他的年龄、不同时期、阶段的性格修养与自身悟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弱冠、而立之年,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心灵无法宁静,所以,最容易在关键时刻遭到诱惑,误入歧途,遭致失败,所以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给鸟的翅膀缚上金子,它就再也不会直冲云霄了。”及至耳顺、知天命之年,才领悟到年轻时的错误乃是心灵的蠢蠢欲动所致,虽明白但已“悔之晚矣”,所以,才有后来老者向年轻人的喋喋说教,老生常谈,还有错误人生者的深深忏悔。


儒、释、道三教,都有对宁静的终极追求。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需要修养自身,平心静气,更需要“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心平气和与豁达大度;道家的“上善若水、清静无为、顺势而治”,则是另一种高等的“宁静”智慧;佛家的“六根清静、抛弃凡世烦恼”,讲究放下身外之物、保持心灵宁静、心如镜台。儒、释、道三者对宁静内涵的全面诠释、及三者最终的殊途归一,无不说明宁静在世间人生中的重要性,对于此,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以此来平息自己内心的骚动不安。


哲学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宁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一项重要的心灵修养,滚滚红尘中,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不随波逐流,便会笑对生活;人生在世,如果拥有“心灵宁静”这一妙方,便可成功到达彼岸,成就圆满人生。


编辑: 张光恒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