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煎饼啊煎饼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6-26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马润涛


山东煎饼卷大葱,这是一句老话,现在已很少有人这样说了。不过仍有人保持这一饮食习惯,大葱沾黄豆酱,外卷一层煎饼。可以这样说,在煎饼的吃法上可以有N种选择,但最经典的还是煎饼卷大葱。


关于煎饼卷大葱,还有个爱情故事呢。说的是沂蒙山下有一个姓梁的穷书生,自小与黄家妹子定了亲。后来书生父母双亡,黄家妹子的继母嫌贫爱富,有了悔婚之意。当时梁书生进城科考,借住在黄家。黄家继母虽给他安排了住房,却不给他送吃的东西,想把他饿跑。两天后黄家妹子发现了端倪,想出一个办法,用面烙成像纸一样又薄又大张的饼,把大葱剥去了皮和叶,削得像笔一样,偷偷送给书生。后来书生考中,娶了黄家妹子,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据说煎饼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除了上面那个故事,还有煎饼补天的传说。古代曾有正月二十“天穿日”吃煎饼的习俗,宋人李觏曾留下“一枚煎饼补天穿”的诗句,都与这个传说有关。蒲松龄先生曾写过一篇《煎饼赋》,至今读来仍唇齿留香:“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三五重叠,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飘远……”


其实不论是小米、麦子、玉米煎饼,还是地瓜干煎饼,抑或杂粮煎饼,掺入了谷糠、高粱的糠煎饼,相比白面馍馍都要粗糙得多,可它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之一,不论贫富,区别只在于做煎饼的食材。可以这样说,能常年吃上纯粮食煎饼的人家,必定是村里的富裕人家;能够常年有地瓜干煎饼吃的人家,一定在村里属于中等偏上的人家;能够常年有糠煎饼吃的人家,一定还算说得过去的人家。庄户人常年吃粗糙的煎饼,从而形成的秉性和特质,也必然是质朴无华、粗犷豪放的。父亲生前在吃的问题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饺子也有吃腻了的时候,唯独煎饼没有吃够的时候。现在想想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


曾经读到燕燕燕写的《最是销魂菜煎饼》,在作家笔下,菜煎饼不但是一道美食美味,还是一种情感寄托,在悠悠情思中升华成人间至味。读过此文,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记忆中有一个场景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母亲坐在鏊子窝里烙煎饼。小时候我和弟弟都特别期待母亲烙煎饼,因为这时会“改善”一次生活,母亲会借烙煎饼的鏊子做两卷菜煎饼。菜煎饼的馅通常是韭菜或者萝卜,偶尔碰到街上来了豆腐挑子,就买斤豆腐掺入馅里。久而久之,我掌握了做菜煎饼的全部流程,母亲烙煎饼时,我就在她的指导下调拌馅子,不过母亲在世时一直没给我亲自做菜煎饼的机会。母亲去世后我曾做过,虽然熟悉整个流程,有样学样,但似乎并没有得到母亲的真传,弟弟总说我做的菜煎饼没有母亲做的好吃。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件事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离开家乡后才明白过来,原来是我做的菜煎饼少了母亲的味道。


耳边常疑母唤儿,梦里犹闻煎饼香。我进城近五十年了,虽然人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却被保持下来。这些年我家餐桌上有一种食物从来没缺席过,那就是煎饼。现在市场搞活了,煎饼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从打糊方式上分,有石磨的,有电磨的,还有用面糊拌的;从制作方法上分,有手摊煎饼,也有机器煎饼;从原料上分,有麦子煎饼、小米煎饼、玉米煎饼、杂粮煎饼——可很少有瓜干煎饼。有一次,妻子问摊煎饼的老人为什么不摊点瓜干煎饼卖,老人说摊过呀,少有人买,便不再卖了。妻子无语。总之,如今煎饼的品种繁多,但因少了地瓜干煎饼,我便认为是一种缺憾。早些年我家买的煎饼不多,多是乡下的亲戚们送的,特别是逢年过节,并且都是特制的,在麦子里掺入一定比例的豆子和花生,吃起来又脆又香。这些年则几乎没有人送煎饼了,原因是亲戚的年纪都大了,烙不动煎饼了。


现在城市里吃煎饼的人还真不少。那天在朋友圈看到友人到母亲指定的地点买煎饼后写了一段话,最后一句是:“天南地北滕州人,哪个能忘了煎饼的味道?那是浓浓的家乡味道。”还有,当地人逢年过节到省外走亲访友,也常买煎饼送人或备下自食。现在快递方便了,也常有人成箱子的买了往外地发送。那天我看湖南卫视节目,发现一个叫吕晓翠的阿姨,竟然把山东杂粮煎饼卖到了湖南长沙,在一帮大学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有“蒙阴大嫂”徐海霞,把煎饼做成了“花”,她做的煎饼花篮和煎饼盆景,在食用价值的基础上又多了观赏价值,并将煎饼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国外。


不久前老伴随一帮老友赴青州井塘古村二日游,买回来一纸袋柿子煎饼,这让我感到很惊奇。问了老伴才知道,该古镇的土特产就是煎饼,不仅有小米、玉米、高粱等杂粮煎饼,还有柿子、山楂、蜂蜜做的煎饼。不过我吃柿子煎饼并非首次,小时候我娘在秋天里就经常做柿子煎饼。


眼下我家买煎饼的时候多了,妻子已经精通货比三家的购物之道,对哪家的煎饼好吃也就门儿清了。同样是煎饼,可有的人家烙的煎饼就是好吃,不管放多长时间都不变质、不变味儿;而有的人家烙的煎饼则比较差,不仅粗糙,还软绵湿散,放在嘴里一嚼,噎人掉渣。有次妻子买煎饼回家,让我猜她看见谁了。我说街上那么多人,我知道你看见谁了?妻子笑着说,她又见到了前些年在这边街上卖煎饼的那个老人,说这家人还烙煎饼卖,只是搬家换地方后烙的煎饼不好卖了。他最近才又把煎饼摊子搬回原来的地方,生意这才又有了起色。


妻子常买煎饼的还有一家,是对老夫妻。老妈妈负责烙煎饼,老头负责卖煎饼,他们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为了给儿子挣学费,他们才进的城。有一次,老妈妈对我妻子说:“眼下煎饼卖到六块多钱一斤,虽说是贵了点,可俺挣的是辛苦钱,起早贪黑,一天到晚都没有闲空。这冬天还好过,夏天烙煎饼能烤死个人,起一身痱子,到秋天都消不下去。”可不是嘛,妻子每当提起这些摊煎饼卖的,总是感慨一番。末了她会说,干嘛都不容易呀!我想,生活,生活,生相对容易些,而活是真不容易,要想活得比别人好,那就更不容易了。


那天下午妻子从外面回来,进门就高门大嗓地对我说:“卖煎饼的老头真有意思,卖着煎饼还唱开了。”妻子经常这样,突然来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我问妻子:“老头唱的什么呀,难道还是个业余歌手不成?”“哪里,他自己编的顺口溜。”说着妻子也唱上了:“老妈妈烙,老头儿卖,这样的煎饼叫实在。过路的君子快来买呀,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


嗨!那一刻,妻子把我也逗乐了。


编辑: 马润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