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宗慈
研讨室里好友读《新唐书·柳芳论氏族》,念道:“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观书有感,便拿周围人名与文比对,插科打诨故作感慨:“无意间,竟与高门贵姓平起平坐!”
朋友这话虽属笑语,话中典故却有意思。通常被人询问姓氏,答复定然就某一姓氏而已,但影视作品偶尔可见古人在姓氏前冠上籍贯,像《周生如故》里准太子妃乃清河崔氏之女,《唐朝诡事录》主角卢将军数次言及出身范阳卢氏。而且,从戏剧情节可感觉他们的姓氏别具意义,准太子妃之所以被选为太子妃,与她清河崔姓不无关联;卢将军有次探案,贼人以幻术伎俩诱他跳窗,即使好友识破诡计,依然慑于虚幻险些酿祸,危急关头好友赶忙搬出范阳卢氏相激。
故事虽为杜撰,地名、姓氏叠加的称法确实为南北朝至隋唐的时代特色。话说科举创制前,曹魏施行九品官人法,评比考生德行、才能还有谱牒家世任官。初衷系选贤与能,但人之常情,考官见自家晚辈应试难免偏私,长此以往家世成了考核关键,上品官阶尽数花落累世公卿之家,造就“士族”群体的崛起。
士族亦作世族,地位颇似贵族,因为古代张贴功状的门柱,左边称阀、右边称阅,别名阀阅。他们为识别家族支系,于姓氏前标示家族所在郡名。南北不同地域各有代表显族,名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儿曾驻足的王谢家,分指东晋权臣王导、谢安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二家皆是南方顶尖门第。曾经的乌衣巷,更因士族聚居盛极一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簪缨世家境遇优渥,对内讲求经学传家,注重子弟道德操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外备受乡里敬重,极富声望,并得到朝廷授予实质礼遇。
士族大姓地位卓然,《唐朝诡事录》恰有段深刻演绎,某夜主角跟随好友赴任途中投宿甘棠驿,驿馆内南上北下的文官武将为入住上房据理力争,终由位来得最晚、品级最低的县丞拔得头筹,只因人家出自大唐士族之首清河崔氏,众人不好与之争锋只得拱手相让。
因一个姓氏获得礼遇,现在听来不可思议,却是千百年前的道理。只不过,树大招风风损树。望族地位尊崇,非寻常百姓凭借家财万贯、高官厚禄可企及,故与之结亲乃时人荣幸。然而士族婚配崇尚门当户对,凤凰非梧桐不栖,《南史·侯景传》记载,将领向梁武帝求婚王谢望族,尊贵如天子也莫可奈何,遂劝解道:“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提议下修目标为宜。
望族此次回绝,为南方士族覆灭埋下祸端。遭拒的侯景怀恨在心,日后发动兵变时,刻意剑指南方大族,一雪拒婚耻辱。战火纷飞,白骨成灰,以致乌衣巷化作《乌衣巷》残阳余晖下的荒凉萧索。
千百年后所有望族都消失于滚滚历史洪流,只余典籍寥寥文字中他们曾经辉煌的痕迹。然而风光不再,有些精神仍值得欣羡,记得《诡事录》卢将军受幻象迷惑,面对贼寇竟生畏惧,却在朋友以他家门激励时,为不负姓氏声誉复又英勇擒敌。他们享门楣福荫,亦以家门为荣,从而约束所作所为无愧家族,让家中也以自己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