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绍义
原以为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源清流洁”匾额,是康熙皇帝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顺手而写的。等看了《康熙起居注》才发现,康熙曾在多个场所说过这样的话。这说明康熙皇帝写这四个字的时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有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康熙最早说这话,应该是康熙十九年的五月十五日,当时天下大旱,灾民遍地,流离失所,就连京城附近,也聚集了不少灾民,面对此情此景,康熙皇帝召集九卿、詹事、科、道官员到乾清门,想让他们谈谈对时政的看法,没想到这些官员不是要大赦天下,就是出点子拿点盘缠钱让灾民回家,康熙皇帝看大家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语重心长地说:“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源。臣子服官,首宜奉公杜弊。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洁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如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所顾畏,不敢妄行。”说白点,就是治理天下,匡正风气,要从大官做起,从大官抓起。
上梁不正下梁歪,事实的确是这样,在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中,有一篇《铁面御史》的文章,说清正廉洁的“铁面御史”郭琇,在做吴江令时有“墨吏声”,当他的顶头上司江苏巡抚汤斌责怪他时,他勇敢承认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向来上官要钱,卑职无措,只得取之于民。今大人如能一清如水,卑职何敢贪耶?”面对汤斌这个好领导,郭琇回府,“呼役汲水洗其堂,由是大改前辙”,成了一个万人传诵的清官。
正是因为此,不到五年的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面对来乾清门向康熙辞行的新任山东漕运总督徐旭龄,康熙皇帝又说到了“源洁则流清”的话题。他说:“源洁则流清,尔为大吏,务正己率属,官吏自不为奸。”可见当时康熙皇帝已经认识到做好高官的重要性。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康熙皇帝的首创,早在唐王勃《上刘右相书》中,就有“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一语。明代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也对“源清流洁”这个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
惩治贪污腐败,要从“上官”做起,要从高官头上开刀。也就是说,惩治贪官,如果只惩治微官小吏,那是隔靴挠痒,舍本求末,到头来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因为“上官之虐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之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然其所得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怨毒诅咒,乃至叩阍号愬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之所自生”。所以他大声疾呼,如果仅让小吏“代上官受缧绁”,那是不公平的,那是“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的,那是惩治不了腐败的。古代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永远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