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那辆穿行在时光里的自行车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8-14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燕开良


说起自行车,人们都不陌生,它是由人力脚踏驱动的陆地交通车辆,亦称脚踏车或单车,是过去人们最简单、最实用的交通工具。由于最早的自行车是由国外过来的,所以又称其为“洋车子”。


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可是个稀罕物,人们出门基本上都是靠步行,用脚量。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按计划分配物品,用“购物票”购物。哥哥想借钱买辆自行车,可是没有购物票,他就在县城“买卖旧自行车市场”(原杏花村市场)买了一辆“金鹿牌”旧自行车。虽然,那辆自行车破旧了,车身已经有了铁锈,链盒子也锈迹斑斑,蹬起来车链子咯咯作响,但哥哥如获至宝,精心对它保养、保护:车把套上毛线织的套,车座套上大绒棉套,每次骑完都擦得锃亮,擦完放在一个干净的地方。经过哥哥的精心打扮,那辆自行车与新的一样漂亮,让人羡慕!应该说,这事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对此,我高兴极了,在同学间炫耀了一次又一次。


当时,见大人们骑自行车潇潇洒洒,我可眼馋了!一心想学骑自行车。于是,只要哥哥把自行车放在家里,我就偷偷地推到生产队的场上,学着溜自行车,多次被自行车压倒,小腿肚子、脚、胳臂经常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疼痛难忍,但我没有退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哥哥见我学骑自行车专心执着,便主动教我,并在车后座上横着绑上一根木棒,以防摔倒时车压着我。在他耐心地指教下,不多久,我就学会了在大杠底下掏腿骑自行车,在当时,像我这么小就会骑自行车可是很少见的!大约又过了两年,我的个子长高了,但坐在车鞍子上,还是够不到脚踏板(车型二十八,架子高),只能骑自行车大梁,为了防止磨破屁股,就在大梁上裹上旧衣服,或绑上棉垫子。记忆中,在那几年里骑自行车,不论是掏腿骑,还是骑大梁,摔倒是经常的事,有时候摔得鼻青脸肿,现在想起来,还为那时自己遭遇的难堪而感到羞涩!


转眼间,时间到了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虽然,工资每月37.50元,不低。但是,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生活十分困难,买不起新自行车,哥哥就把那辆“翻新”的自行车让给我骑,我非常满足,也庆幸自己成了自行车大军里的一员。


犹记得,每天日出东方时,四面八方骑自行车的人群,犹如一条条蜿蜒起伏的巨龙,披着五彩缤纷的霞光,潮水般涌向县城,呈现出一道别具风格的风景线。每天日落西山时,在县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又骑上自己的爱车,“小鸟”般飞向四面八方的村落或山寨。此刻,各条城乡的道路上,涌满了“自行车大军”,夕阳醉了大地,也醉了那些你追我赶的人们。


一晃到了90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多,手里有钱了,很多人买了“摩托车”,换掉了自行车,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行车大军演变成了摩托车大军。不过,我的代步工具依旧是那辆“翻新”的自行车(上班期间,单位有办公用轿车),它始终伴随着我走街串巷,或上班下班,或走亲串友,或赶集买菜,或接送子女放学、上学……特别是星期天,为了家人生活,它更是繁忙,几乎每时每刻都驮着我奔波于红尘深处。


21世纪初,我家那辆旧自行车,已随我们穿越时光三十余载,为我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超负荷、超年限负重、磨损,车况已差到几乎“不转动”的程度,我只好把它放到地下室保存起来。其后,我先后买了一辆“鸿雁”牌摩托车和一辆“凤凰”牌电瓶车。不久,我就淘汰了摩托车,留下了既环保又轻便的电瓶车代步。由于一次匆忙搬家,那辆自行车丢失了,再也找不到了。为此,我非常痛心,恨自己太粗心大意!


2010年初,“小轿车”进入家庭,出现了“小轿车”大军……为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也为“赶潮”,我花了六万元,买了辆“长城炫丽”,摇身一变,成了“汽车族”,我非常开心和知足,倍感生活幸福美满!至今,这辆“长城炫丽”还在为我服务。


前些年,“共享单车(自行车)”这个词迅速火起来,政府在城区街道两旁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共享单车,为城市增添了一抹靓丽。共享单车具有低碳环保、随骑随行的特点,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让人们多了一种休闲运动方式,深受欢迎。我除远途出行开小轿车外,一般出行都是选择骑“共享单车”,太方便了!


交通工具的演变,说明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见证人,也是由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骑电瓶车,又到开小轿车的亲身经历者,对其中滋味感受颇深。


虽然,我家那辆穿行在时光里的自行车,早已退出了我的生活,但曾经的它以及由它承载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永远驶不出我的脑海,它让我拥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与成长,它碾过的岁月,是我心中永恒的追念;它是我家的大功臣,它随哥哥出行十余载,又陪伴我风雨兼程,度过了二十余个春夏秋冬,要不是它“积劳成疾”光荣退岗,我是不会舍弃它的,我会把它作为“古董”保存起来。


编辑: 燕开良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