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善存
建安十三年冬月,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这年十一月十五日,长江之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月光如水,波光潋滟。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手下将领。畅怀欢饮之际,忽闻一群乌鸦鸣叫着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情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那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已经53岁的曹操,面对中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而统一中原的事业尚未完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短歌行》表达的正是曹操当时的内心之“忧”。
一忧生命短暂,唯恐无成而终。“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如清晨的露水,日出则融,而逝去的岁月又何其多也。这八个字道尽了人类面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普遍焦虑。史料显示,东汉末年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正因此,众多贤能志士内心都有一种抓住时机建功立业的渴望,尽管此时曹操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花费了太多时间,损兵折将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所以《短歌行》开篇就笼罩着一种生存的紧迫感,使他不由地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的忧思不是普通文人的无病呻吟,而是建立在无数成败得失基础上的真切体验。在那个时代,或许也只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了,对着诸位将领,曹操举起的酒杯里,盛满的是对生命有限的深刻觉醒,是一种时间焦虑和宏伟事业未竟的紧迫感,是对抗时间流逝的哲思之忧。
二忧贤才难得,天下人才不能尽为我有。曹操毕竟是曹操,他只是把“人生苦短”感叹作为诗歌的起点和本诗情感发展的基点,并以此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心曲张本,而非简单地感慨生命无常。
接下来,读者不妨用心听听曹操的心曲:有学识的贤士啊,我像热恋中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这种思虑连绵不绝;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思吟诵到现在,你快快来到我身边吧!如果你能到来,我将奏乐摆宴,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到呢?为此我的忧愤久蓄于怀,绵绵不绝。
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乱世,想要成就霸业,除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众多贤才的辅佐和集体智慧的支撑,必不可少。所以,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天下人才。孙权阵营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曹操虽然拥有诸多贤才,谋士如郭嘉、荀彧、程昱、贾诩和荀攸,猛将如张辽、典韦、许褚等,但距离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还差得远,他希望天下所有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然而“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有些贤才注定不会归他所有。诗中我们不难读出,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向他袭来。
三忧功业未就,大业未定。这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贤才难得”之忧都是由此而来。丈夫志四海,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统帅,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最后他要学大海吸纳百川,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无非都为实现心中宏愿!求贤若渴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曹操更为深层的忧虑——个体力量的局限性与事业宏伟性之间的矛盾,功业难就的苦闷自然会萦绕心头。
对比一下刘邦的《大风歌》,或许更能体会到曹操忧思之深。刘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担忧,是成功者对既得利益的守护,因而呼唤有人为他守卫疆土;而曹操的忧思则是事业未竟的开拓之艰,因为统一大业更需要集体智慧的支撑,雄才大略的领导者更离不开贤才辅佐。
毛泽东特别欣赏曹操大气磅礴、气韵沉雄的诗词作品,称赞他“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以此品味《短歌行》的“忧思”之境,不免同感——生命短暂,贤才难得,功业未就,忧患重重,无不激昂慷慨。
《短歌行》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所谓英雄,并不是没有忧虑的人,而是能够将忧虑转化为创造力的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消除焦虑,而在于如何将焦虑转化为前行的力量。这或许才是《短歌行》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一代代读者的原因。
由此看来,曹操的《短歌行》岂止一个“忧”字,它还是一代枭雄忧思后的智慧之果,是人类面对自身局限时发出的深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