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暮色下的龙泉塔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11-01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李开梓


晚饭后的荆河沿岸散步,是我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几场秋雨洗过,晚秋的荆河愈发清澈,水底的卵石与摇曳的水草清晰可见,像一块被精心擦拭过的翡翠,静静铺展在滕州市区的暮色里。


河面上,两岸楼宇的霓虹灯影被流水揉碎,化作满河跳动的碎银,随波逐流,闪闪发光,与天边最后一抹橘红的晚霞交相辉映。沿河边栈道徐行,凉风里带着水汽的清冽与草木中的微香轻抚面颊,耳畔不时传来两岸密林深处飘来的歌曲声,有婉转的戏曲,也有悠扬的民歌,还有幽咽缠绵的二胡、高亢嘹亮的唢呐声,断断续续,让这暮色里的河岸多了几分烟火气息。


行至解放大桥下,脚步不由慢了下来。这座气势磅礴的斜拉桥,是当地人最熟悉的地标,高耸入云的索塔连接着银灰色的钢索如琴弦般斜拉而上,在暮色中勾勒出利落的线条。桥面上车水马龙,桥下却藏着另一番热闹——不少游客举着手机,对着桥身与河景的交融处拍照,快门声此起彼伏。他们或许是远道而来的游客,正用镜头定格这座城市的傍晚。而对我这样的本地人来说,这座桥早已是生活里最寻常的背景,却依旧能在每次路过时,感受到它那份独有的大气与沉稳。


过了桥,沿着河边栈桥行走一段路程,便是游船码头旁的龙泉文化广场一角。路灯早早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线下,几桌象棋“激战”正酣。老人们围坐在石桌旁,楚河汉界分明,棋子落下时“啪”的一声脆响,引得周围观棋者一阵低声议论。有人急着支招,有人忙着复盘,即便不说话,眼神里也满是专注。我站在圈外看了片刻,看那棋子在棋盘上辗转,仿佛看到了岁月在这些从容的棋局里,慢慢沉淀出的平和与笃定。


滕州博物馆前的广场上,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格外惹眼。他们脚踩溜冰鞋、头戴防护帽、身着轻便运动服,在美女教练的耐心指导下,认真练习着每一个溜冰动作。小身影身姿矫健,跌跌撞撞却满脸认真,模样格外可爱,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围观,目光里满是笑意与赞美。


循着一阵激昂的旋律往南走,便到了龙泉广场的东广场。河边上,一支二三十人的合唱团正唱得投入,自组的乐队里,二胡、笛子、手风琴、架子鼓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引来众多驻足者观看。指挥者手臂一扬,《松花江上》的旋律顺着晚风弥漫开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悠扬的歌声里,带着难以言说的沉重与悲愤,瞬间将人拉回1931年那个风雨如晦的秋天!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无数军民背井离乡来到关内,在流亡路上思念着故土,也燃烧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怒火。歌声落时,广场上静了片刻,随后是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对歌声的赞许,更有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勿忘国耻”四个字,此刻不再是书面上的文字,而是融入旋律里,是对每个在场人的警醒。


广场中部的荷塘边,热闹更是不分伯仲。几处“舞场”各有天地,这边是舒缓的交谊舞,男女老少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舞步轻盈;那边是欢快的广场舞,节奏明快的乐曲里,大家踩着整齐的步子,脸上满是笑意。荷塘里的荷叶早已褪去盛夏的翠绿,只剩下残叶在风中摇曳,却丝毫不影响这份热闹!跳舞的人沉醉在音乐里,看舞的人开心地笑在心底里! 


暮色渐浓,广场西面的龙泉塔终于在橘黄色的灯光中露出了全貌。这座古塔,是滕州的标志性名片,曾与龙泉寺相伴千年,如今寺已不存,唯有古塔依旧矗立,旁边的汉画像石馆静静诉说着岁月的变迁。灯光下的龙泉塔格外辉煌,青砖建筑在暖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仔细看去,塔身之上留着多处深浅不一的“弹坑”!那是抗战时期,日寇攻打滕县时留下的“罪证”。指尖轻轻拂过塔身粗糙的砖石,仿佛能触摸到八十多年前的硝烟与炮火,感受到这座古塔在战火中不屈的坚守。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历经千年风雨,见过盛世繁华,也见证过山河破碎,如今静静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将过往的沧桑与坚韧,都藏进每一块砖石里。


从龙泉广场出来,顺府前路西行,便到了老县衙前的新时代广场。这里又是另一番活力景象:路灯下,有人在打羽毛球,球拍挥舞间,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有人在踢毽子,彩色的毽子在脚尖翻飞,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还有人在跳绳,绳子甩动的“呼呼”声里,满是青春的朝气。这片充满动感的广场上,最让人心头一震的是广场正南面的“滕县保卫战遗址纪念碑”。


纪念碑右侧,战士杀敌的雕塑栩栩如生——有的战士手持钢枪,目光如炬;有的战士奋力投掷手榴弹,神情坚毅,有的战士挥舞着钢刀,勇猛向前!仿佛下一秒便要冲向战场。雕塑下方,一条红色横标格外醒目,白色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字样,在暮色中熠熠生辉,落款是“枣庄市四川商会敬献”。纪念碑前的平台上,摆放着好几束鲜花,有的花瓣鲜嫩,带着刚送来的湿润;有的微微低垂,却依旧保持着绽放的姿态;还有的已然枯萎,花瓣蜷缩,却仍挺着枯枝,整齐地站在那里。这些鲜花,是滕州人民对川军将士的深情缅怀,无论时光过去多久,总有人带着敬意,将鲜花放在这里,告诉那些长眠的英雄:“我们从未忘记您!”


记忆翻涌回到1938年的春天;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京津,掠金陵,妄图南北夹击攻占津浦线。1938年3月16日清晨,日军第十师团以十倍于我军的兵力,疯狂攻打滕县县城。彼时,国民党第41军代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将军,率领五千多名川军将士奔赴滕县。这支来自四川的军队,装备简陋,却怀着“受命不辱,临危不惧”的信念,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坚守城池,从16日到18日,鏖战三昼夜,将士们伤亡殆尽,王铭章将军血洒疆场,以身殉国,却始终未退一步,用“城亡与亡”的决心,完成了阻敌锐进、挫敌凶顽的使命,为随后的台儿庄战役赢得了宝贵的布防时间。后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这样评价:“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滕县保卫战”的惨烈与荣光,也刻下了川军将士与滕县这片土地的生死羁绊。


站在纪念碑前,晚风吹过,浮想着一幕幕景象:拍照的游客,跳舞的人们,下象棋的老者,献花的市民……这片曾经被战火蹂躏的土地,如今充满了生机与祥和。龙泉塔的灯光依旧明亮,“弹坑”依稀可见,却不再是伤痛的印记,而是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负韶华!


编辑: 吕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