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我之语文教学观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11-01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黄少波


在我眼里,语文从不是课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流动在唇齿间的温度,是跃然于笔尖的星光,更是藏在字句里的生命。多年的教学时光里,我始终相信,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帮学生把文字酿成生活的蜜,让他们既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也能从容地“写”下眼中所见,更能深刻地“品”出文中真意。


每教一篇新课文,我总爱先停下翻页的手,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我会请他们合上书本,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述文章要点——不是零散的情节堆砌,而是先找到那根“文眼”的线。就像读朱自清的《春》,要先点出“盼春”的那份急切与欢喜,再顺着“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一一铺陈;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先抓住“童年的乐与愁”,再分说百草园的趣味与书屋的刻板。我总提醒他们,说的时候声音要清晰,别像蚊子似的细语,也别像赶火车似的急促,用中速、中高音把文字的节奏带出来。看着学生从一开始的磕磕巴巴,到后来能站在讲台前,眼神明亮地把文章脉络说得分明,我便知道,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更学会了把文字“立”起来,让听的人也能看见文中的画面。


若说“说”是语文的喉舌,那“读”与“写”便是语文的血肉。我常跟学生说,好文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从别人的文字里“偷”来的灵感,再用自己的经历“酿”出来的真情。我会让他们多读,读老舍笔下北平的秋,读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读那些把生活写得活色生香的文字;也会让他们摘抄,把“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样的精彩片段背下来,把“蹒跚”“澄澈”“氤氲”这些生动的词存进自己的“词汇宝库”。写作文时,我不要求他们写得多华丽,却一定要求每段都有“中心句”——就像一棵树得有主干,段落也得有魂,不能东拉西扯。我还会鼓励他们用修辞手法,比如写妈妈的手,别只说“妈妈的手很粗糙”,可以说“妈妈的手像老树皮,却总能把衣服洗得白净,把饭菜做得喷香”。看着学生的作文从干巴巴的“流水账”,变成有画面、有温度的文字,我便明白,他们已经学会了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话。


赏析句子,是我眼中语文教学最“见功夫”的一步。我从不让学生对着句子干巴巴地喊“这句话用了比喻”,而是引导他们“悟透”——先找修辞手法,再想这手法带来了什么效果,接着品词语里藏着的感情,最后看这句话在文中的分量。比如读《背影》里“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先看见“蹒跚”“慢慢”是细节描写,再想这两个词让人仿佛看见了父亲笨拙又坚定的样子,接着品出其中藏着的父爱与作者的愧疚,最后明白这句话为后文“买橘子”的感人场景做了铺垫。我总告诉学生,赏析句子不是“找答案”,是“交朋友”,要带着自己的心去和文字对话,才能读懂作者没说出口的话。看着学生从一开始只会机械地套公式,到后来能眼眶发红地说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爷爷”,我便知道,他们已经学会了透过文字,看见背后的人、背后的情。


语文教学于我,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一场关于“传承”的修行。我想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如何说清一个要点、写好一篇作文、赏析一个句子,更是如何用语文的眼睛看世界——看见花开的美,听见雨落的声,读懂人心的暖。愿我走过的每一段教学路,都能成为学生心里的一盏灯,让他们往后无论走多远,都能带着语文的温度,把日子过成诗。


编辑: 黄少波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