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墨子鲁班文化智慧的当代价值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11-04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任守景(中国墨子学会)


引言:文明标识的跨时空回响

  

在人类文明面临科技伦理失衡、发展鸿沟扩大等全球性挑战的今天,源自滕州的墨子鲁班文化正以其“兼爱包容、科学创新” 的精神内核,成为四大全球倡议落地实践的重要文化支撑。墨子作为“世界摄影之父” 与量子通信灵感源泉,鲁班作为“百工圣祖” 与工程造物先驱,二者共同构筑的文化体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标识性遗产。滕州作为这一文化高峰的承载地,正通过十四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和连续两届国际墨子小孔成像学术研讨会等平台,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当西方世界为科技解决不了的难题寻求东方方案时,墨子鲁班文化所蕴含的协同创新、人文共生理念,已然超越地域与时代界限,为世界现代文明提供着卓越的中国智慧。

  

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明互鉴的创新引擎

  

(一)理论突破:从光学本源到科技前沿


墨子在《墨经》中记载的“小孔成像”实验,以“景到,在午有端”的精准表述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为“早于希腊、优于印度”的光学成就。滕州举办的国际墨子小孔成像学术研讨会,不仅确立了“墨子是世界摄影之父”的历史定位,更推动这一古老发现与现代科技深度对话。从“墨子号”量子卫星以墨家粒子论为灵感构建通信体系,到滕州“墨子云谷”数字化基地对光学原理的当代转化,印证了墨家“摹略万物之然”的认知路径对科技创新的持续启发。这种“古理今用”的融合模式,为全球四大倡议中“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鲜活范例——不同文明的科技智慧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跨越时空的协同创新。


(二)实践路径:非遗活化与科技赋能


鲁班发明的锯、钻、刨等工具所蕴含的“功能优先”设计理念,与当代工业设计的极简主义一脉相承。滕州打造的墨子鲁班古代科技文化展示体验馆,通过数字建模复原了鲁班云梯、墨子弩机等器械,让观众直观感受古代工匠“巧传则求其故”的技术反思精神。这种“文化+科技”的活化路径,既保护了“小孔成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伦理参照。正如墨家“同异交得”的辩证思维成为复杂系统建模的重要工具,班墨文化的科技基因正推动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三)跨界融合:产业协同与价值重构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浪潮中,滕州进一步推动班墨文化与多产业跨界联动,形成“文化科技+”的多元价值生态。例如,滕州某科技企业以鲁班“模块化设计”理念为基础,研发出可快速组装的应急救援设备,其设计灵感源自鲁班锁的榫卯结构,既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又实现了运输便捷性。同时,他们还借助“小孔成像”原理,开发出沉浸式拍摄技术,将传统光学理论与现代影视制作结合,打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视场景。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文化科技的应用边界,更重构了产业价值链条,让班墨文化从学术领域走向实际生产生活,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创新生态的培育根基

  

(一)教育革新:从工匠传承到素养培育


墨子创办的“墨家学派”堪称世界最早的科技教育团体,其“兴天下之利”的教育目标与“亲知、闻知、说知”的认知方法,构建了实践导向的教育体系。鲁班“造物育人”的实践智慧,则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精神范本——他并非单纯追求技艺极致,而是以工程师的视野实现科技思想的技术转化。滕州推动的“鲁班在我家”研发推广项目,将木工技艺与STEAM教育结合,通过“讲故事+做实验”的模式激发青少年创新力。这种教育实践呼应了墨家“尚贤”理念,即通过“为贤”修养培育创新人才,通过“用贤”机制激活人才活力,为“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提供了文化支撑。


(二)人才生态:平民智慧与精英创新的共生


墨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阶级的伟大导师”,其“节用利民”的科技伦理与鲁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共同构成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文化基因。滕州市通过编纂《墨子通识读本》《鲁班的故事》等读物,构建了从基础教育到学术研究的人才培育链条。中国墨子学会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建立联系,更形成了国际化人才交流网络。这种“平民智慧奠基、精英创新突破”的生态模式,既保障了创新人才的广泛基础,又推动了高端人才的国际合作,精准契合全球四大倡议中“共同发展”的核心诉求。


(三)校企协同:实践平台与能力提升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融合的实效,滕州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将班墨文化中的实践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当地制造企业合作,课程设置以鲁班造物理念为核心,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学院还邀请墨子研究专家开设选修课,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此外,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创新创业支持,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这种校企协同模式,不仅打通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通道,更让班墨文化成为提升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

  

三、科技产业城市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

  

(一)产业升级:工匠精神的现代转化


鲁班“百工圣祖”的形象所代表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滕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密码。他们将班墨文化融入“匠心滕州”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实现了“文化软实力”向“产业硬实力”的转化。墨家“节用”思想对当代产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滕州界河“马铃薯+”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销贯通,既符合“用财少而利多”的节用原则,又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这种“文化引领、科技支撑、产业落地”的发展路径,为城市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滕州经验”。


(二)城市赋能:文化地标与创新空间的共生


滕州以“一塔六馆”的空间布局,将龙泉塔、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等文化地标与智能访客平台等科技设施融合,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这种“科技+文化+城市”的融合模式,既塑造了城市文化标识,又激活了城市创新活力。墨家“尚同”思想所蕴含的协同理念,在当代城市治理中体现为 “专班式推进、清单化管理”的项目机制,推动12个文旅科创项目落地见效。滕州的实践表明,班墨文化能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灵魂与科技动力,构建“产城人文”协同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


(三)智慧治理: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入


在科技产业城市融合的进程中,滕州还将班墨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智慧治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与居民生活品质。例如,滕州以墨家“兼爱”思想为指导,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为居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平台还设置了“班墨智慧”板块,宣传班墨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引导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同时,他们还借鉴鲁班“巧思造物”的理念,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智能技术,如智能路灯不仅具备照明功能,还能实现环境监测、应急报警等功能,既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又降低了管理成本。这种智慧治理模式,将班墨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的高效便捷相结合,让城市发展更具温度与活力,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科技旅游融合: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业态创新:从观光游览到体验沉浸


滕州将班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多元化文旅业态。滕州“鲁南风景道”串联莲青山、微山湖等自然景观与墨子文化遗址,通过“墨子云”智能平台提供智慧导览服务,实现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科技互动”的三维升级。鲁班文化主题研学游更成为特色品牌,游客通过参与木工技艺体验,直观感受“造物者”的创新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模式,既符合墨家“亲知”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现代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让班墨文化在旅游场景中实现活态传播。


(二)国际传播:文明标识的全球表达


“墨子是世界摄影之父”的定位通过国际研讨会得到全球认同,滕州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国际摄影之都”认证,推动班墨文化走向世界。这种“学术共识+产业载体+国际认证”的传播策略,使滕州成为班墨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心。墨家“兼爱非攻”思想与全球四大倡议中的“和平发展”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文旅融合项目的国际推广,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又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道路提供了文化窗口。


(三)IP打造:品牌塑造与市场拓展


为增强科技旅游融合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滕州着力打造班墨文化旅游IP,通过多元化的品牌运营拓展市场空间。例如,某文旅团体推出“班墨寻踪”系列文旅IP,包含文创产品、主题线路等多个方面。其中,以墨子和鲁班为原型设计的动漫形象“墨小贤”“鲁小匠”,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凭借可爱的造型与有趣的文化科普内容,收获大量粉丝。同时,开发的文创产品如“小孔成像”实验套装、鲁班锁拼图等,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还围绕IP打造主题旅游线路,如“科技探秘之旅”,带领游客参观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等景点,参与科技体验活动。这种IP打造模式,不仅提升了班墨文化旅游的品牌知名度,更拓宽了市场渠道,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五、科技前沿科普融合:科学精神的全民培育

  

(一)科普创新:传统智慧的现代表达


墨子作为“科学真理的探索者”,其“三表法”实证体系堪称古代实证科学的典范。滕州以班墨文化为核心开展前沿科普,取得显著成效:“墨子号”量子卫星相关科普展览结合《墨经》光学原理,让公众理解量子通信的科学本质;鲁班发明故事通过动画短片、互动游戏等形式传播,激发儿童创新兴趣。这种 “传统科技智慧+前沿科学知识”的科普模式,既降低了前沿科技的理解门槛,又传承了科学精神,实现了“普及科学、传承文化”的双重目标。


(二)媒介赋能:从线下传播到全域覆盖


滕州创新科普传播载体,打造了多层次传播矩阵。线上通过“墨子云”平台实现墨学文献数字化存储与共享,线下依托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汇聚全球专家智慧,形成“线上普及+线下深化”的传播格局。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班墨故事汇”节目,以情景剧形式演绎墨子止楚攻宋、鲁班发明锯子等故事,将科学原理融入叙事之中,既激发了儿童好奇心,又培育了创新思维。这种“媒介创新+内容深耕”的科普实践,践行了墨家“兴天下之利”的使命,为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提供了文化滋养。


(三)活动联动:场景营造与参与互动


为进一步增强科普效果,滕州通过举办多样化的科技科普活动,营造沉浸式的科普场景,提升公众参与度。例如,每年举办“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设置科普展览、科技竞赛、专家讲座等环节。在科普展览区,通过VR技术还原墨子“小孔成像”实验过程,观众可亲自操作体验;科技竞赛环节设置“鲁班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参与者运用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设计;专家讲座则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解读班墨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前沿科技发展趋势。此外,还在社区、学校开展“流动科普课堂”,通过实验演示、手工制作等形式,将科普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例如,在社区开展“鲁班工坊进社区”活动,教居民制作简易鲁班锁,讲解其中的力学原理;在学校开展“墨子科学小实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科学奥秘。这种活动联动模式,让科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成为公众可参与、可体验的互动过程,有效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

  

六、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班墨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科技伦理:破解现代性困境的东方方案


当西方世界面临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失衡的难题时,班墨文化提供了平衡之道。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主张,与鲁班“功能优先”的技术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科技向善”的文化传统。“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命名与应用,既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又传递了“和平利用科技”的理念,呼应了墨家“非攻”思想。这种“科技发展+伦理约束”的智慧,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破解了工具理性膨胀的现代性困境。


(二)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滕州作为班墨文化的发源地,正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文化节等平台推动文明互鉴。十四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和连续两届国际墨子小孔成像学术研讨会吸引二十多个国家专家参与,小孔成像理论得到全球摄影界认同,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墨家“兼爱包容”的思想与全球四大倡议中的“合作共赢”理念高度契合,鲁班“造物创新”的实践则为国际技术合作提供了精神参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班墨文化正以其“标识性”价值,成为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形态。


(三)全球合作:实践落地与价值共享


为让班墨文化中的中国智慧更好地服务全球治理,滕州积极推动基于班墨文化的全球合作项目,实现实践落地与价值共享。例如,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立 “鲁班工坊”,将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相结合,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在“鲁班工坊”,当地学生不仅学习木工、机械等技能,还了解鲁班文化中的创新理念与工匠精神,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当地制造业的技术骨干,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同时,中国墨子学会与国际科学组织合作,开展“墨子光学与现代科技”联合研究项目,共同探索传统光学理论在现代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将在国际上举办“班墨文化与全球治理”论坛,邀请各国专家学者探讨班墨文化对解决全球问题的启示,推动形成基于文化共识的全球治理方案。这种全球合作模式,让班墨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全球发展的深度融合。

  

结语:古老智慧的当代使命

  

墨子鲁班文化作为滕州乃至中国献给世界的文明瑰宝,在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展现出多维价值:文化科技融合为文明互鉴提供创新引擎,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培育创新生态,科技产业城市融合构建发展范式,科技旅游融合拓宽传播路径,科技前沿科普融合提升全民素养,而其蕴含的伦理智慧更为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方案。滕州通过学术研讨、产业实践、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径,让这一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活力,既巩固了自身“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文化高峰”的地位,又为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当“墨子号”卫星遨游太空,当鲁班技艺走进校园,当班墨文化融入城市发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班墨文化必将继续引领文明发展方向,书写“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新时代篇章。


编辑: 任守景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