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林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少年英雄。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同前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小英雄们的事迹,被艺术家搬上了银幕,曾鼓舞几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回眸,共同欣赏其中的几部经典之作——
《鸡毛信》。该片是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故事片。
“鸡毛信”是抗战时期,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特殊信件,通常插有鸡毛为标志。本片讲述了12岁的儿童团团长,小羊倌海娃,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英勇事迹。
深秋的一天,海娃(原型为秦玉根)接受了民兵中心队赵连长的重要任务——将一封鸡毛信,尽快送至八路军张连长手中。
时间紧急,刻不容缓,海娃赶着羊群匆忙上路。刚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扫荡的日本鬼子,无法躲避,为确保信的安全,他急中生智,把信绑在领头绵羊的尾巴底下隐藏起来。与敌人碰面时,鬼子见羊长得个个肉满膘肥,垂涎三尺,得意忘形地说:“小孩,你的羊,大大的好,皇军要米西米西的。”海娃装作顺从的样子,跟着他们走了。
当天晚上,歇息在山下的一个村庄,鬼子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最里面的墙角里,门口还有哨兵持枪把守。夜深了信未送出去,怎么办?他趁鬼子熟睡时,轻轻地“见空插脚”,一步一步挪动,快挪到门口时,刚一抬腿,差点儿碰着突然翻身的鬼子,吓出了一身冷汗。就这样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终于逃出了魔掌。随即把羊圈打开,羊群全都跟他跑了出来,又朝着送信的方向赶去。刚出山坳,掀开羊尾巴发现信不见了。他心急如焚,翻山越岭,原路返回,几经曲折跋涉,终于把信找到,交到八路军首长手中。
首长按照信中的机密计划,调兵遣将,连夜炸毁了鬼子炮楼,拔掉了山区要道的一个据点,还活捉了“猫眼司令”。海娃送信有功,被授予“抗日小英雄”称号。
《小兵张嘎》。小兵张嘎的故事,拍摄于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当年山东流行一首民歌:“1937年呐,鬼子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火车道修到济南哎嗨哟!鬼子放大炮,八路军拉大栓……”这就是在冀北白洋淀,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日寇侵占中原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光、烧火、抢光“三光”政策。张嘎亲眼看见,奶奶被鬼子残忍杀害,房屋被烧,家产也被抢劫一空,他怀着满腔家仇国恨,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成为一名抗日小战士。之前,老钟叔英勇无畏和坚定的抗日信念,深深影响了他。参军后,在区队长和老侦察员罗金保及战士的帮助下,从一个“只会浮水、爬树,与伙伴摔跤还咬人”的莾撞、调皮孩子,逐渐成长为一名八路军的侦察员。
当侦察员既要勇敢大胆又要冷静机灵,罗金保带他第一次外出侦察,“策反”日本胖翻译官的场景,着实给张嘎上了一堂生动的“侦察课”,特别其中的对话,令张嘎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盛夏的一天中午,罗金保带他装扮成西瓜贩子,在敌据点对面不远处的树荫下摆摊。为引起鬼子的注意,张嘎不停地吆喝:“大西瓜,大西瓜,咬一口甜渣渣,快来吃大西瓜!”这时,一个日本胖翻译官向摊前走来,蹲下用拳头连砸开几个,挑了个最好的大口吃起来。罗金保见状,不动声色地问:“唉,你怎么拿起来就吃啊?”“怎么,不是卖的嘛?”“卖的也得问个价呀。”这话惹火了胖翻译,霸气地说道:“别说吃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下馆子也从不掏钱!”接着罗金保警告了他一句:“眼下做事可得留点后路呀,你没听说嘛,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话刚落音,翻译官胆战心惊地问:“你是干什么的?”“你看哪?”“我看你像八路!”罗直截了当回答:“算你说对啦!”随机给张嘎递了个眼色,嘎小子心领神会,搬起个西瓜朝翻译官头上砸去,弄了他满脸西瓜瓤不说,连眼镜也掉在地上。接着张嘎上前缴了他的枪,那胖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跪在地上求八路老爷饶命!趁机罗金保开导、训斥了他一番。从此他改恶从善,成了为八路军提供敌情的“内线”,的确为自己的活命留了一条后路。
这一切张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并学着罗叔叔对付胖翻译官的口气,在群众中作讽刺汉奸,震慑敌人的宣传:“别说吃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下馆子也从不掏钱。”“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在他的宣传影响下,胖墩、二英子等小伙伴也参加了儿童团,扛起红缨枪,为八路军站岗放哨。
不仅如此,他那赤手空拳,独自一人抓获鬼子逃兵的事迹,也被传为佳话。
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有个鬼子小头目,侥幸突出重围,妄图顺着河道涉水逃跑,被嘎子发现后,在岸上边追边喊:“站住,快站住!”鬼子见有人追赶,便掏枪不断射击,张嘎见他子弹打光了,立即跳下河去抓活的。这孩子从小通水性,把那鬼子的头按下去,又抓起来,再摁下去……几经折腾,鬼子憋得实在撑不住了,只得乖乖举手投降。张嘎不仅抓了个俘虏,还用木手枪缴获了个真家伙,得到了区队长的表扬。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反“围剿”总攻打响后,身陷囹圄的张嘎,又创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把鬼子的炮楼点着了。烧死了杀害他奶奶的龟田少佐;大大减少了部队伤亡;彻底铲除了盘踞在白洋淀一带的重要据点,使中原地区抗日斗争的形势,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
《少年英雄》。影片是根据放牛郎王二小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
王二小原名阎富华,1929年出生在河北涞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时因天灾人祸,父母双亡,沦为孤儿,被附近村民收留为放牛郎。后在八路军吴连长和女教师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儿童团团员。
1942年,鬼子在一次扫荡中迷失了方向,叫当时在山坡上放牛的王二小带路。二小装作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保护转移的乡亲们,以歌声引开敌人,将其诱入八路军的伏击圈,气急败坏的鬼子发现上当后,在王二小就要逃到安全地带的一刹那,用枪射中了他,又用刺刀刺向他的胸膛,然后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
八路军一举全歼这股日寇后,几个战士扑向流着血仍还活着的王二小,立即把他送到部队抢救。遗憾的是伤势过重,无力回天,王二小光荣牺牲,年仅13岁。
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士,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不知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丢了牛……为鬼子带路走前头。把鬼子带进伏击圈,他英勇牺牲在山间……”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征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日歌曲”,这首歌名列榜首,这是对王二小最好的纪念。伴随动人的歌声,王二小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