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林柱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不留神我年逾八旬,成了满头白发的老者。耄耋之年的我嗜好单调,烟酒不沾,牌场不热,懒得出门游山玩水,唯一的爱好,也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读书看报,时而也“爬格子”(如今敲键盘)抒发情感,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提起这事,不由想起少年时代写信的往事,那也是我练习写作的开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没有电视、电脑,更没有智能手机,与外地的亲朋联系,主要靠写信。信,除了特快专递的挂号信外,一般的叫平信,贴上八分钱的邮票,然后,根据距离的远近,快则三四天,慢则六七天,那绿衣投递员,就能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上。那时俺家也有书信来往,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姐夫姐姐在本县野外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来调往南方,远离家乡,时常来信。记得收到第一封信的当天,娘就急着让我写回信。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的我,信都念得磕磕巴巴,更别说写信啦。无奈,娘想找别人代写,但她拿着信纸颠着小脚,跑遍大半个庄子,回来仍是一张白纸。其实,不是别人使奸耍滑不帮忙,实在没有合适的人。上过私塾屈指可数的几位“孔夫子”,大都耳聋眼花,不认识、更不会写简体字,况且手打颤拿不住钢笔。村干部们忙于公务,这点小事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求小学的老师,就更张不开口啦。对门的王二叔见娘那发愁的样子,随口“甩”了句:“家里明明有学生,数他年级高,还四处求人,犯糊涂!”这话娘听进去啦,接过话茬:“孩子,就照你二叔说的,学着慢慢写吧。”娘见我愁眉苦脸不搭话,接着又说:“小孩你也别犯难,这样吧,我说你记,什么好孬,有那个意思就行,又不给外人看,自家人也不会笑话。”娘一再劝说,我很不情愿地从书包里掏出纸和笔。娘不识字,说话直白,并且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就这,我也有好多字不会写,只好用“错别字”或图形代替。比如娘说:“咱家喂的母鸡下蛋了,舍不得吃,攒起来换盐吃。”其中“家”“鸡”“换盐”不会写,分别用“甲”“几”“欢言”代替。找不着白字的“蛋”,就画了一个“0”,“攒”,把好多“0”堆在一起,算我造的“象形字”吧。类似的语句还有不少。这不伦不类、不成体统的所谓“信”,只有我心里明白,别人恐怕很难看懂。
果不出所料,姐姐来信说,收到家里的信很高兴,拆开一看,写得乱七八糟,看了好几遍,也不知说的什么。千里遥远寄这样的信,白花邮票钱。姐夫是青岛人,地质学校毕业生,虽没说什么,估计他也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看语气姐姐有些生气,其实难怪,常言道“家书抵万金”,这样的家书,一文不值,太让他们失望了。
为了写信不再出现错别字,从那时起,我学会了按偏旁部首查《小学生新华字典》和“横一垂二三点捺”《四角号码字典》。人常说“急用现学”,我却“急用后查”。其实,现学也好,后查也罢,只要多识字就是进步。
写第二封回信时,首先请他(她)们原谅我文化程度低,并不是故意的。接着把第一封信的错别字纠正过来,又重写了一遍,还增加了新内容。并且抄写端正,语言也较通顺。姐姐来信说,这回不再胡写乱画,比上封信好多啦。我看后心里美滋滋的。
升入四年级,有了作文课。老师讲了词组、句子、主语、谓语,语句的构成和标点符号,以及“的、地、得”的正确运用。还重点强调了作文的主题思想要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用现在的话说,弘扬正能量。
老师的一番话,我很受教育启发。写信不再拘泥于“鸡毛蒜皮”的家庭小事,在正确运用语法知识的同时,把它作为反映农村尤其家庭生活新变化的作文来写,这也是远离家乡的亲人想要知道的。在一封回信中,写了家乡这样一些新鲜事:
近来村里扯了广播线,家家安了小喇叭,乡亲们叫它“戏匣子”。戏匣子天天唱大戏,娘可爱听啦。现在村干部正忙着架电线,很快就安电灯,再不过那“黑灯瞎火”的日子啦。
再就是镇上通了公交车,一天早、晚两班,进城很方便。您再来探亲,不要再跑冤枉路,坐上车一直开到家门口。
咱家也大变样啦,又盖了两间西屋,打算给我当新房。院墙也垒好了,还安了双扇大门,很气派。至于生活也没有困难,夏季小麦分得比上年多200斤。秋季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姐姐在回信中,曾写了这样一段话:“拆开家信,有‘见字如面、句句暖心’的亲切感。每当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好像在与远方的亲人聊天交流。家乡的变化大,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十分高兴,非常放心。弟弟写信有功,寄去件新织的毛衣,作为奖励。”从批评到奖励,跨度太大啦。这也标志着我写信的水平,又上了个新台阶。
那年月,不光为自己写信,还替别人写了不少。前邻居王爷爷的儿子在上海工作,这天晚上,他拿着信封找我,不用问就知道来意。我难忘娘求人的难处,立刻推开家庭作业为他代笔。要说的事不少,写满了两页纸。接着念给他听听,十分满意。想不到的是,信发出半月后竟退回来啦。信封上还贴有带邮戳的纸条,并在“地址错误,查无此人”一栏作了标记。这时我才恍然,把门牌78号写成了“87”号,太麻痹大意啦,我连连向王爷爷道歉!此后,帮街坊邻居写的信,从未出过差错。也是村里写信最多的人。
别说,经常写信练就的小本领,关键时刻却派上了大用场,它为闯过求学路上第一“关”,奠定了基础。
当年初小四年级,升高小五年级,不像现在“全班端”,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择优录取,升学率不足一半。若落榜直接回农业社“修理地球”。幸运的是那年考试作文题目是《写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正是我擅长的,喜出望外。接过试卷略加点思考,就打好了腹稿提纲:如我们少先队员帮助他们家中打扫卫生;新年春节敲锣打鼓送“光荣灯”、挂“光荣牌”;年关村里唱大戏,搬运课桌摆“优属席”等。这一系列拥军优属活动,浮想联翩,跃然纸上。作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我超出200多字。
考试结束一周后,收到了《新生录取通知书》,并从背面的成绩报告单看到,语文卷98分(百分制),其中作文50分(满分)。发榜时按总成绩排序,名列榜首。不久,这篇试题作文,在学区《教育通讯》上发表,并被奖励一支“金星”牌钢笔。我欣喜若狂,倍受鼓舞。
写信,对提高小学阶段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爱读书、爱动笔”的种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收获。
回忆写信的往事,是温馨的,也是体面光采的。然而,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的过程,书信也不例外。
今天,信封、邮票、钢笔,甚至信箱越来越陌生,那绿衣绿帽绿车绿包的投递员也不见了踪影。而网络的迅速发展,使联系方式发生了梦幻般的变化。一机在手,地球变小了,人变近了——隔山隔水不隔音,山南海北面对面。传承了千百年的书信往来习惯,逐步被人们淡忘甚至尘封。但在那写信的岁月里,“写信寄情、读信知情、代写荣光、差错愧疚、获奖自豪”的故事,至今难忘。撰写拙文的初衷,既是对少年时代练习文笔的美好回忆,更是对那书信频繁年代的深切怀念。在某种程度上说,家书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也应像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载入文化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