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中
农无闲日,匠无闲时。大年一过,鲁班就打好行李卷带领徒弟们上山开石,打碌碡、造磨。每到这时他母亲就上前一遍遍地嘱咐:“儿呀,‘拿石如捉虎’,谁家的孩子都是娘身上的肉,你可要时时处处照料好他们,笑呵呵地上山,乐呵呵地下山!”鲁班说:“娘放心,儿记下了!”
“娘说对了。”鲁班自言自语。别看这些毛头小伙子一个个长得如水葱似的,开石破料三天下来,都蔫巴了。白天还好说,一到夜晚,天黑得没边没沿,明明是山风呼啸,他们听成是狼嚎,吓得连被子加褥子都蒙在头上,憋得上气不接下气,第二天没精打采。
鲁班没辙了,只好把自己的铺盖搬过来,睡在工棚门口,给徒弟们壮胆,安静了两夜,又不行了,一个个在床上二目圆睁翻打滚,在家放牛的梦牛,在家放羊的梦羊,几个年龄小的,干脆娃娃腔里掺上了苦腔。
鲁班一听就明白了:什么想牛想羊,分明是乍出家门,想娘。当年自己外出学艺也是这样,每每迎面走来位老太太,就以为是亲娘。鲁班心一软,想开口放天假,让弟子们回趟家,转念一想:沉不住气,学不出艺;不疯不魔,习不出好活。
转天一早,鲁班发话:这灵泉山灵就灵在你想什么它就有什么,现在就放你们去遍山寻找,只要看到有像娘亲的婆婆石,就请过来,供放在自己的床头,心里有什么话,就尽管说给她老人家听。
徒弟们按照师傅的指点,满山寻找着各自心目中的“母亲”,不到半天工夫,就各自请来了跟亲娘形象相像的灵石,敬放在床前。一开始心里还不大踏实,后来就越看越像,伏地跪拜后,才终于明白了师傅“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教诲。
娘解千愁。多个母亲多份爱。儿行千里母挂心。有娘看着开山,再累也不觉累;有娘看着吃饭,什么饭菜都香;有娘看着睡觉,不觉天寒地冻。从此工棚里的长夜,充满了香甜起伏的鼾声。即使夜半醒来,也是梦见娘来的欢笑中。
春华秋实。原来水葱似的娃娃,经过在鲁班造磨处不到一年的锤炼,就人高马大学满出师,成了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点石能成磨的能工巧匠了。人们在感念鲁班循循善诱崇高师德的同时,也感恩床头的石婆婆对孩子们春夏秋冬博爱无涯的护佑。
此后,鲁班故里的大村小寨,都有石婆婆伫立道旁,犹似“迎倦鸟归林、送儿女远征”的慈母。每当人们进村入寨经过她面前时,都会不由地停下脚步、肃立注目,从心里打个招呼。一代一代,“婆婆石”成了百姓心目中的“娘亲”,神州大地传留下来“认干娘”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