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国凡
谥号是古代帝王将相等地位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如汉武帝是褒谥,隋炀帝则为贬谥。谥号的评定和授予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始于西周,至宋代臻于完善。
秦桧深得宋高宗赵构赏识,两度为相,前后执政达19年,权倾朝野,坏事做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秦桧于1155年病逝,时年66岁,赵构追赠申王,在其墓碑上题词“决策元功,精忠全德”,赠予谥号“忠献”。
也难怪,赵构与秦桧,一皇帝,一宰相,沆瀣一气,秦桧更是严格执行赵构对金力主议和的主张,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划定边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巨额的“岁贡”。同时,残害忠良,竭力排斥主战派,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英雄岳飞。南宋朝廷从此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只把杭州做汴州”。赵构认为自己能稳坐太平皇帝的宝座,全赖秦桧之功。秦桧病重期间,他多次屈驾前往秦府探望,死后更是赠予其谥号“忠献”(危身奉上曰忠,知质有圣曰献),可谓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要知道,这之前,两宋两百年,获此谥号的仅赵普、韩琦二人,都是有大功于国家社稷的一代名臣。
好在谥号并非一旦定下就不能修改的。开禧二年(1206),主战的宋宁宗赵扩改秦桧谥号为“谬丑”(“伤人蔽贤曰谬,武功不成曰谬,名实过爽曰谬”“沽威肆行曰丑”),并下诏追夺秦桧的王爵,追究秦桧误国之罪。同时,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为韩世忠建庙,并任用力主抗金的韩侂胄为宰相,极大地鼓舞了抗金士气。可惜,韩侂胄北伐失败,1207年,上朝时被史弥远指使人暗杀。投降派杨后、史弥远掌控了军政大权,嘉定元年(1208),又一次对金屈膝乞和,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可气的是,朝廷竟恢复了秦桧的爵位和谥号。
由此可见,朝廷中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得势,直接关系到秦桧谥号的褒贬。如此标准,全不顾国家利益、民众心声,可悲可叹矣。
好在秦桧最终不能逃过历史的审视。
宝祐二年(1254),理宗赵昀“厘正秦桧谥”,最终定谥号为“繆狠”(“繆”与“谬”通假,“狠”与“很”通假,且比“缪丑”更加了一级)。元代编撰的《宋史》,将秦桧列入《奸臣传》,评价秦桧“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朱熹、马端临、王夫之、梁启超等都视秦桧为奸臣,予以负面评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秦桧得势时,百姓恨之入骨,甚至有义士为杀之不惜生命。曾为秦桧门客的施全怀揣一快刀,藏身于秦桧必经之路的桥下,见秦桧至,飞速奔来,抽刀奋力砍去,可惜,偏了,砍在轿子的门柱上。施全当场被抓,即被斩首,临死前,施全大骂秦桧奸贼。其人其景,观者无不动容。
据民间传说,岳飞被害于风波亭,军民无不义愤填膺。临安一饮食摊贩搓捏了形如秦桧和其妻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人们为了泄愤,争相购买。因为顾客越来越多,店铺就简化制作工艺,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成为现今常见的炸油条。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把油条称为油炸桧或油炸鬼。
历史终究是人民写就的。秦桧的谥号曾被三改,背着“缪丑”和“繆狠”两个恶谥,被彻底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岳飞在被害数十年后,终得以平反昭雪,并获无上荣光——孝宗下诏追复岳飞的官职和爵位,并赠予谥号“武穆”,意为“折冲御侮,布德执义”;宁宗时,追授为鄂王,追赠太师;理宗时,改谥“忠武”。
杭州岳王庙,秦桧夫妇低垂着头,双手被紧绑于后,跪于地,永遭世人唾骂,永世不得翻身。这就是历史的审判,民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