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滴流淌的瞬间都汇聚成文化的海洋。而在这海洋的深处,基层志书如同珍珠般镶嵌着,记录着部门行业、乡镇街道、社区村落的记忆与变迁。
滕州市修志传统悠久,编修最早的综合志书《滕传钞志》,编修时间至少可上溯至明朝嘉靖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全市编成的各类志书近百部。本文研究的滕州市基层志书,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滕州市综合志书外的部门(行业)志、乡镇(街道)志、村庄(社区)志以及其他专志。
一、编修情况
滕州市基层志书编修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2月,滕县史志编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委会,座谈推动县志编修工作;是年秋,又召开全县史志工作会议,落实县志编修具体任务。这两次会议后,县史志办大力推动各单位开展史志资料搜集编写工作,全县各相关单位积极搜集、整理、报送资料,部分部门、乡镇更是乘势而上,利用手头搜集整理的资料,编修刊印了最早的一批部门(行业)志、乡镇(街道)志。此后,滕州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分别在1999年、2004年、2011年、2017年组织开展市志编修供稿工作,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各单位编修基层志书的热情。各部门、镇街、村居等单位积极搜集资料、踊跃供稿,同时也为编修基层志书汇集了基础资料,基层志书编修成果突出。截至2024年,滕州市编修完成基层志书75部。
(一)部门(行业)志
滕州市编修成书的部门(行业)志有34部。其中,1985—1989年编成的有《滕县二轻工业志》(征求意见稿)、《滕县工业志》(初稿)、《滕县外贸志》、《滕县计划生育志》、《滕县建筑材料工业志》、《滕县商业志》、《滕县教育志》(简编)、《滕县邮电志》、《滕县粮食志》、《滕县工会志》、《滕州市建筑志》等11部;1990—1999年编成的有《滕县卫生志》(一轮)、《井亭煤矿志》、《滕州文化志》、《滕州市水利志》等4部;2000—2009年编成的有《滕州公安志》(一轮)、《滕州市卫生志》(二轮)、《滕州市教育志》、《蒋庄煤矿志》、《滕州市妇幼保健院院志》(一轮)、《滕州广播电视志》、《滕州公安志》(二轮)、《滕州市军事志》、《滕州市卫生防疫站志》、《滕州市政法志》、《滕州卷烟厂志》、《滕州市档案志》等12部;2010—2019年编成的有《滕州供水志》、《滕州市民政志》、《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志》(二轮)、《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志》(三轮)等4部;2020年至今编成的有《滕州市物资志》《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志》《滕州市委统战志》等3部。
(二)乡镇(街道)志
滕州市编修成书的乡镇(街道)志有21部。其中,1985—1989年编成的有《官桥镇志》(一修)、《柴胡店镇志》(一轮)、《界河镇志》(一轮)等3部;1990—1999年编成的有《级索镇志》《望庄镇志》《羊庄镇志》《滕州市城郊乡志》等4部;2000—2009年编成的《洪绪镇志》(一轮)、《南沙河镇志》、《界河镇志》(二轮)等3部;2010—2019年编成的有《龙阳镇志》、《滕州市龙泉街道志》、《柴胡店镇志》(二轮)、《张汪镇志》、《滨湖镇志》、《西岗镇志》、《洪绪镇志》(二轮)、《官桥镇志》(二修)等8部;2020年至今编成的有《北辛街道志》《东郭镇志》《善南街道志》等3部。
(三)村庄(社区)志
滕州市编修成书的村庄(社区)志有14部。其中,1990—1999年编成的有《魏庄志》《邢寨村志》等2部;2000—2009年编成的有《滕西办事处志》《滕州市西岗镇清泉寺乡土志》《滕州市级索村志》《董村社区志》《后王晁村志》等5部;2010—2019年编成的有《渠村志》《上营村志》《大宗村志》《北辛村志》《荆庄志》等5部;2020年至今编成的有《姜屯镇颜楼村志》《前木石村志》等2部。
(四)其他专志
滕州市编修成书的其他专志不完全统计有《滕州当代人物志》《柴胡店民俗志》《墨子志》《滕州文献志》《易石园志》《滕州文物志(第一卷)》等6部。
二、编修特点
(一)编修班子配备强,业务开展得力
滕州市编修基层志书的相关单位,单位主要领导一般具备视野开阔,工作富有激情,干事创业能力强的特点。在志书编修班子配备上,单位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参与,规格高、人心齐;总纂熟悉志书编修理论和编修体例,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写作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具体编辑人员文字功底扎实、材料组织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执行力强。另外,在编修过程中,修志单位注重开门办志,广泛邀请、聘任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退休人员及各界专家学者出谋划策、提供帮助。
市史志业务部门深度参与相关单位的志书编修工作,进行着几近全链条式的指导和帮助:酝酿启动、设计篇目、编修培训、提供资料、编辑校对、评审出版等等。无论编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滕县工业志》《滕县二轻工业志》等早期基层志书,还是编成于近年的《东郭镇志》《滕州市委统战志》《前木石村志》《善南街道志》,都得到了历任史志部门负责人或史志业务骨干不遗余力地指导、帮助。
(二)篇章结构设置合理,内容记述详略得当
在早期编修的基层志书里,1987年滕县外贸志编写领导小组编修的《滕县外贸志》比较有代表性。全志8.3万字,记述了1907—1985年全县外贸事业发展的情况。该志前有题词、图片、目录、序言、凡例、概述,后有后记、提供资料单位及人员名单、编写领导小组。志书主体采用章节体,设置大事记、畜产品(下设“简述”,以及山羊基地、山羊板皮、猾子皮、绵羊皮、羊毛、兔毛、水貂皮、猪鬃、肠衣、其它等10节)、土产品(下设“简述”,以及蜂蜜、槐米、槐叶粉、粉渣、壳薏米、桐木、烤烟、脱水菜、其它等9节)、食品(下设“简述”,以及土豆、果脯、肉食兔、肉食鸡、松花蛋、菜牛、其它等7节)、工业品(下设“简述”,以及台钻、标准件、铁丝、玛钢件、链条、六偏磷酸钠、氟化钠、碳化硅、其它等9节)、工艺品(下设“简述”,以及山东石画、中国绢屏、仿古绣片、首饰盒、绢挂扇、草制品、其它等7节),进口商品(下设“简述”,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进口、新中国成立后的进口等2节)、企业管理(下设“简述”,以及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计划 统计 物价管理、储运管理、基建 维修等5节)、扶持生产(下设“简述”,以及扶持资金、扶持物资、技术指导等3节)、 对外交往(下设“简述”,以及外事往来、侨汇收入等2节)、机构设置(下设“简述”,以及机构沿革、党组织、群团组织、职工队伍、工资福利、先进集体 先进个人、计划生育等7节)等11章61节。
全志整体架构设置较合理,横排竖写,符合志体,资料丰富,参考性强;尤其是每章下都设章下简述,统领各节,内容严丝合缝,治学态度严谨。志书充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间滕县外贸事业的发展和活跃情况,较好发挥了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
随着编修人员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他基层志书编修日趋完善,实现篇章结构合理,记述详略得当的要求。
(三)编修周期较科学
纵览滕州市基层志书编修过程,编修流程比较成熟。第一年,组建编委会和编写班子,拟订篇目,启动编修,组织培训,分工搜集资料;第二年,搜集并补充资料,整理、编辑资料;第三年,分工初编,总纂初稿,反复征求意见、审读修改;第四年,修改打磨,形成终审稿,组织评审,吸收评审意见形成定稿,交付出版印刷。整个编修基本上在2~4年内完成,编修周期较科学。
《官桥镇志》(一修)1985年5月启动编纂,1987年7月印刷;《滕县商业志》1985年5月启动编纂,1988年编成;1986年1月,望冢乡成立史志工作委员会,启动编纂,1991年撤乡(望冢乡)改镇(望庄镇),1992年出版印刷《望庄镇志》;《滕县级索镇志》1985年启动编纂,1990年12月印刷;《滕州市城郊乡志》1985年8月启动编纂,1988年底编成定稿未印,1992年补充有关资料至1991年,1993年出版;《滕州市人民医院志》2016年6月启动编纂,2020年9月出版;《官桥镇志》(二修)2016年8月启动编纂,2019年12月出版;《滕州市姜屯镇颜楼村志》2016年启动编纂,2021年印刷;《前木石村志》2023年2月启动编纂,2024年1月出版,该志从启动编纂到出版印刷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像这种不可复制的极端案例一是得益于该志执行主编李存建自建的“墨子故里博物馆”珍藏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和第一手文字资料,二是来自各级领导、相关史志专家和全体村民的全力支持。
滕州基层志书总体呈现编修效率高和编修质量好的特点,部分基层志书获得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在1993年全国方志成果评比中,《滕县商业志》《滕州市建筑志》《滕县卫生志》(一轮)等3部基层志书获奖;2017年,《北辛村志》获评首批齐鲁名镇名村志;在2023年举办的2020—2022年度山东省史志科研成果评选中,《东郭镇志》获评基层志书类一等奖,《滕州市委统战志》《官桥镇志》获评基层志书类三等奖,《北辛街道志》入围评选。
三、创新突破
(一)“谱”“志”融合试验
老滕县有“城里八大家、八小家,乡下十一大家”[]以及城里“东门里姚、南门里徐、西门里王、北门里黄”[]的说法。这些家族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家谱资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滕州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滕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做“谱”“志”融合试验不可多得的素材。滕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在推动基层志书编修中没有墨守成规,以300余年历史的易石园徐氏为切入点设置课题研究,探索性地进行了“谱”“志”融合试验。
南门里易石园徐氏自一世在清初迁入滕县,至今传承至十几世,该氏从滕县“外来户”发展成滕县名门,仅用了七八世的代际传承。特别是清朝嘉庆年间徐缙文好义乐输,以米易石的善行,“胪欢在滕邑,风声遍齐鲁”[],影响较大。该氏由此被后人称为易石园徐氏,这在中华姓氏文化中也是不多见的案例。基于此,2022年,滕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成立课题组,着手发掘滕县易石园相关资料,立项组织编写“滕县易石园考录”,仅用8个月,就形成约18万字的《易石园志》稿。
该志前有课题组成员、审编人员、编辑说明、序及前彩图片,后有后记;主体采用纲目体,设概述(下设易石园和易石园徐氏、易石园徐氏历史概况等2目)、易石园徐氏大事记、易石园徐氏家训(下设教子琐言歌、条规、楹联等3目)、宸章寿序碑文(下设宸章、寿序、墓志铭、碑文、行述、行略等6目)、易石园徐氏人物传(下设邑乘人物志、族谱人物传、其他志书收录人物、采访补录人物等4目)、易石园作品(下设44目)、徐宪文作品(下设澹香斋诗、闽游草、文章等3目)、徐缙文作品(下设飞鸿远音、题词序跋、竹西斋诗、桐华吟馆词一、桐华吟馆词二等5目)、易石园石刻(收111幅拓图)、附录(下设易石园族人谱序及报载文章、徐氏祖茔图说、易石园徐氏谱系等3目)等10个部分,全面载录了清初到2022年间易石园徐氏历史和文化。志书根据资料搜集情况,没有囿于把诗文作品纳入附录的普遍做法,提格设置易石园作品、徐宪文作品、徐缙文作品等3个纲目,增加了容量,对相关诗文作品,做了最大可能的收录,算是志书编修思路的有益探索。
该志虽然在篇目设计等方面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思路清晰、整体工整、资料较齐全,在易石园徐氏族人中获得肯定和认可,也为地方史志部门进一步推动家谱和方志“谱”“志”融合工作提供了借鉴。
(二)打造名镇名村志
滕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鼓励基层单位编修基层志书的同时,特别推动有意愿的镇街、村庄抓住特色,突出个性,打造中国名镇名村志、齐鲁名镇名村志。
北辛村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全村500余户3000余人。村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辛文化遗址”所在地。《北辛村志》编修之初,就立意高远,以打造齐鲁名村志为目标。
全志49.8万字,前有编委名单、总序、序、凡例、北辛名片、前彩图片,后有参考文献、编后记和特别鸣谢。志书主体采用纲目体,设置概述、基本村情(下设建置沿革、区位面积、自然环境、人口、村庄建设等5目)、村域经济(下设特色产品、个体手工业与民办中小企业、集市贸易与商业等3目)、北辛文化(下设北辛遗址、北辛文化的内涵及价值等2目)、庙碑祖林(下设庙宇、碑碣和寨圩、姓氏祖林等3目)、碑记族谱(下设碑记、族谱等2目)、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遗址保护、旅游开发等2目)、北辛大族(下设王氏家族、任氏家族、李氏家族、张氏家族、彭氏家族等4目)、民俗风情(下设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儿歌民谣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儿童游戏等5目)、村民生活(下设衣着与饮食、居住与出行等2目)、人物(分传略、简介等2目)、大事纪略(采用纪事本末体记述了15件大事)、附录(下设文献诗词、北辛遗址诗词、修志文件、姓氏碑文祭文、2017年村庄户籍人口等5目)等13部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地记载了约公元前5300年至2017年间北辛村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该志既是山东省首批齐鲁名镇名村志,也是滕州市第一部齐鲁名村志。
目前,在滕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大力推动下,滕州市基层志书编修工作进展喜人,成果可期。“龙泉塔志”完成初稿,“马河水库志”正在推进,“滕州九三学社志”资料搜集完成40%,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完毕“马铃薯志”编纂启动会,“木石镇志”“大坞镇志”“界河镇志(三轮)”“滕州市工会志(二轮)”“滕州市地名志”“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志(二轮)”编修工作也在酝酿中。《东郭镇志》编委会在《东郭镇志》出版发行后,已经着手推进中国名镇志编修申报工作;善南街道出版《善南街道志》后,街道编委会也积极探讨齐鲁名镇志编修申报工作事宜。下一步,滕州市围绕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创建等工作,鼓励推动有关镇村放大自身优势、特色,编修一批勾得起回忆、留得住乡愁、富有特色、激人奋进的优秀基层志书,为中华善城、现代滕州建设贡献史志力量。
四、解好修志客观题
(一)人和钱的问题
滕州市基层志书编修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影响基层志书编修工作最大的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钱的问题。
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单位一把手问题,另一个是编修业务人手的问题。单位一把手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把手刚充分认识到编修志书的意义和必要性,有热情、下决心启动本单位志书编修工作,不久(也许就两三年)就被调整了;新上任的一把手因为刚到任,情况不熟,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往往导致修志工作被搁置甚至不了了之。编修业务人手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编修工作启动仓促,甚至临时拉建草台班子,编修人员欠缺系统甚至基本的志书编修业务知识,信心不足、能力不够、精力分散,导致编修进度缓慢。两个问题叠加,业务不熟的人手再加上得不到领导足够的支持,编修工作雪上加霜。两个问题相互交织,就更加放大了志书编修中人的问题。
钱的问题,就是编修工作中经费保障的问题,其实还是离不开人。重视基层志书编修的人,多少钱都不是问题,认为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重视基层志书编修的人,多少钱都是问题,也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以滕州市基层志书的编修为例,凡是顺利完成基层志书编修的单位,大都是很好地解决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这两个问题的单位。
(二)修志不专的问题
滕州市基层志书编修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近40年的深入实践,有经验有教训。各基层修志单位往往修志热情很高,但是缺乏志书编修理论指导,没有志书编修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人才配备。进入新时代,滕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没有停留在以往工作的老习惯、老模式、老方法上,充分吸收以往经验与教训,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推动基层志书编纂工作,坚持全周期参与、全天候服务,填补基层志书编修工作“最后一公里”空白。
从座谈立项开始,到拟定篇目、组织班子、启动编修、开展培训、搜集资料、汇总整理、分头编写、合稿总纂、审读修改、征求意见、组织评审、最后审查、定稿出版整个过程,地方史志业务部门的全程参与,尤其是前期拟定篇目、组织人员、开展培训阶段的无缝衔接,可以避免基层修志单位少走弯路。地方史志业务部门的这种全周期参与、全天候服务模式既能鼓舞修志单位编纂人员的信心和斗志,明确奋斗目标,还便于集思广益,有序搜集资料,避免编修人员盲目行动和无效劳动;也有利于史志业务部门加强地方史志编修人才队伍建设,发现真正热爱基层志书编修的人员,培养一批基层志书编修的业务能手,充实地方志编修人才库。
(三)编修效率的问题
基层志书编修一定要避免出现“一年两年酝酿研讨,三年四年搜集资料,五年六年人去‘志’空”的现象,摒弃不慌不忙的工作作风和慢条斯理的工作节奏。基层志书编修一旦超过5年,工作就没了主动权,会陷入很大的被动中。
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发展、各单位档案资料的规范化建设,都让资料的搜集、比对、印证相较以前更加简单、容易、可靠,再加上地方史志部门的全周期参与,基层志书编修工作完全可以优化编修流程,提高编修速度。修志单位聚齐“人财物”,摆好“车马炮”,天时地利加人和,做到一年全面起势、二年编修打磨、三年定稿出版,3年内集中精力完成体量不大的基层志书编修出版工作,是完全可行的。同时,这种“一年全面起势、二年编修打磨、三年定稿出版”的编修进度完全可供史志业务部门指导各基层修志单位编修基层志书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