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其十四弟错叔绣被封于滕,贵为侯爵,立为滕国,享国运七百余年,传三十一世。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滕国国君中最负盛名的,乃战国中期的滕国国君滕文公姬弘。滕文公即位后,礼聘孟子,“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当时方圆仅五十里滕小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实践了孟子仁政治国的美好梦想,成为孟子思想的唯一实验田,孟子盛赞滕国为“善国”,创造了传颂千秋的“善国”神话。《孟子》一书被后世所推崇,也因其中有《滕文公》上下两篇,滕文公的贤名被世人所熟知而千秋传颂。但是时至今日鲜少有人知道,滕文公不仅是一世贤君,在民间还被人们尊为“雪神”。

滕文公问政孟子
若是恰巧有知道“雪神”传说的朋友看到此文,肯定会疑惑:雪神不是叫“滕六”吗?
对的,滕六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雪神。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篇”:“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张岱《夜航船》有“滕六降雪”条。雪神姓滕名六,雪神为何姓滕,又为何是滕文公呢?
滕文公与雪有关联是出于一本托言孟子的《孟子外书》。据说《孟子》一书是有内书和外书的区别的,有如《庄子》的内篇和外篇。《孟子外书》在汉代流传,到了唐朝,人们就很少能见到了。到宋朝,《孟子外书》又一下出现了很多,这与宋代朱熹推崇理学、宣扬儒家文化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孟子外书》的“文说”篇有这样的记载:滕文公去世后,选好了下葬的日子,却突然下了一场很大的雪,雪深到牛的眼睛,不能按期发丧。惠子说,这是文公想安抚社稷江山,降大雪以延期。这故事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滕文公能让老天下大雪,只有能够有神通的天人才能办得到,非雪神岂能办得到?因此这个故事是滕文公为雪神的重要依据,雪神便姓滕,滕文公也被人们尊为了雪神。
雪神又为何名六呢?
雪花一般呈六角形飘扬天降,这是雪神称六的一个重要原因。《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六”是对雪花的外部形态的描述。又,“六”为阴极,雪为至阴之性以“六”名雪,无论形态,还是人们的哲学观念,都是合乎情理的。雪花“六出”于是成为人们惯用的词语用在歌咏之中,如南北朝徐陵《咏雪诗》:“琼林玄圃叶,桂树日南华。岂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三晨喜盈尺,六出舞崇花。明朝阙门外,应见海神车。”可见至少在隋唐以前,“六出”就作为雪花的别称了。而雪神滕文公在民间被称为“滕六”,想来也是为了讳文公之名而叫滕六的。
文公台雪景
滕文公虽然是战国时代人,但雪神与滕文公的关系,并非起源于先秦。先秦至六朝,中国国家的祭祀体系中,有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之神,却没有霜雪之神。《周礼》《礼记》《尔雅》都没有提及雪神。
唐人的传奇小说《玄怪录》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中书令萧至忠在做晋州刺史时,准备打猎,一个樵夫因病滞留在山上,偷听到了一个神奇的事情:一个自称玄冥使者的长人召集群兽,告诉了它们不同的死法,因为萧至忠明天就来猎杀它们。群兽哀求长人救助,长人告诉群兽去向黄冠四兄寻求救策。黄冠四兄对群兽说,萧使君比较体恤部下,假如能祈求滕六和巽二,让“滕六降雪,巽二刮风”,下场大雪,有体恤下属之心的萧君使就不会打猎了。黄冠四兄说,他们刚刚接到滕六丧妻的消息,恰在此时正好一个叫索泉的家里的一个歌姬第五娘子,因为嫉妒被贬黜出门,黄冠四兄出主意说,能把这个娘子弄来送给滕六,他就会马上降雪。另外还要给巽二一顿美酒佳肴,他就会刮风。狐狸劫来了美人与美酒佳肴,黄冠四兄便将美女和美酒佳肴分装进二个袋子中,做法献给了滕六和巽二。第二天就狂风大作,暴雪纷飞,萧使君就没有再打猎,群兽就得救了。
文公古台
这个故事说明,唐朝应该就有雪神祭祀的活动。到了宋朝,“滕六”成为了诗词歌赋中常用的词语了。如宋代陈郁《念奴娇》上阕:“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论高低并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动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可见,雪神“滕六”一词在宋朝广泛应用成为了事实。宋人对于滕六的兴趣,一方面是他们与北方雪域民族交流的更为深入,另一方面,朱熹对儒家文化的大力弘扬和《孟子外书》这部伪书在宋朝的广为流传,让滕文公与雪神关系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
如今,雪神滕六的传说几乎被遗忘,中国雪文化也被淡忘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将至,笔者在滕文公台下,略作此文,以纪念善国贤君滕文公,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雪神就是滕文公的这个美丽传说。

何锡涛,字静波,滕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院高级美术师,山东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滕州市滕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滕州文化馆姜屯分馆名誉馆长,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会理事,滕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会员。著有《滕国风物》《古滕史话》《翰墨春秋》《散文十二家》(合著)。